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蔬菜设施农业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12/18 |
|
“月月领工资,季季是农忙,一改往日闲,欢笑奔小康。”这是近年来在赛罕区民间流传的口头禅。如今走在赛罕区广袤的田里乡间,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蔬菜保护地建设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设施农业为赛罕区的蔬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广大农民正以昂扬的激情阔步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欢笑在希望的田野里。 农田里实现了绿色梦想从土地里刨出更多的钱来,这是农民最大的愿望。过去,亩收入万元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奢望,如今却变成了现实。 前不塔气村村民秦德贵日前告诉笔者:他过去种植普通庄稼每亩的年纯收入在 500— 600元左右,可自从种植大棚蔬菜后每亩年收入可达近万元,是普通大田的 15— 20倍。尝到甜头的赛罕区农民开始重新重视脚下的土地,蔬菜保护地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又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农民们打破了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方式,建起了温室大棚,逐渐延长了蔬菜的生长周期,发展以彩椒、黄瓜、番茄为主的设施农业,从土里刨出了金子,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近年来,随着城区面积的逐渐扩大,赛罕区被我市列为蔬菜发展重点区域。从 2006年开始,赛罕区重点开展了蔬菜基地建设,以中、远郊为重点,大力开发新菜田,新建蔬菜保护地。 2006-2007年共新开发菜田 1.47万亩,新建蔬菜保护地 5154亩,其中新建新型厚墙体温室 1913亩,年蔬菜产量增加 7000万公斤,农民年实现增加收入 1.1亿元。 2007年全区蔬菜总产量达到 31.2万吨,实现蔬菜商品量 28万吨。 2008年开工建设蔬菜面积 4515亩。目前赛罕区的蔬菜生产已形成“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冬生产”的格局,温室、大棚、小拱棚设施配套发展,从而实现了蔬菜四季生产,全年供应的新格局。 普通蔬菜实现了向无公害、有机蔬菜的转变 过去,赛罕区没有蔬菜保护地,只是在适合蔬菜生长季节的明地生产诸如白菜、萝卜等单一的蔬菜品种,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近年来随着赛罕区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蔬菜品种已发展到 180多个品种。同时赛罕区利用特有的交通、通讯的便利条件,把蔬菜销售扩展到周边的十几个旗县,近年来还源源不断的外销到长江以南和京津地区。为了让市民能够吃上放心菜,保障市民蔬菜食用安全,从 2000年开始,赛罕区在自治区率先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在市场、基地及蔬菜局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室,在各个蔬菜基地和蔬菜销售点进行快速检测,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新建温室全部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生产蔬菜。今后,赛罕区的蔬菜发展将向着有机蔬菜的方向发展,使该区的蔬菜进一步实现“立足本地,占领周边,销往全国,远销国外”的目标,打造自己的品牌。 雄厚的蔬菜技术力量为农民架起致富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赛罕区正因为拥有一支强大的蔬菜科技队伍,才能使蔬菜保护地建设有今天的良好局面。赛罕区现有科技人员 80余名,下设蔬菜技术推广站、蔬菜良种场、蔬菜病虫害测报防治站、蔬菜经管站和服务中心等机构,已形成集科研推广、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蔬菜基地建设,区蔬菜局专门抽调了 34名科技人员分成 6个组,每个工作组负责一个乡镇的蔬菜技术指导、培训工作。还专门制订下发了《蔬菜技术培训方案》,除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服务外,还对全区各乡镇、村农民蔬菜技术培训时间、内容都做了详细安排。主要培训内容为育苗技术;茄子、黄瓜嫁接技术;温室、明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系列相关的适用技术。日前又编写了今年秋冬茬厚墙体保护地栽培果类菜的技术服务资料下发到户。并采取集中统一培育子苗的方式在各乡镇分别安排了集中育苗点和分苗示范户,提供给缺乏秧苗的各村,有效地缓解了新开发菜田秧苗缺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