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政策组合拳保供给 国内农产品价格后期难现大涨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3/17 |
|
受雨雪冰冻灾害和节日因素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在春节前普遍上涨,随后逐渐回落保持稳定。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家政策调控之下,农产品供需将基本保持平衡,近期乃至一段时期内,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雨雪导致价格波动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一直呈现上扬态势。指数从2006年12月份的132上涨至2008年1月份的160,1年的涨幅高达21%,尤其是2008年1月份,相对于2007年12月份的150,环比涨幅超过了6%。 而进入2008年后,从1月22日至今,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亦在小幅攀升,从1月22日的161升至2月26日的171.9,月涨幅约为7%,在2月1日甚至达到了181.5的历史最高点,节后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至今仍保持在170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去年国内出现农产品“牛市”主要缘于三个因素:首先是国际因素的传导。由于供求失衡,全球农产品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一波急涨行情,给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结构性恢复的需要。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运行,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再次是成本上涨的要求。近几年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据了解,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因素,近五年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了23.9%。 而节前价格的攀升,主要是受到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是运输不畅和春节因素带来的需求激增所致,这个不利因素将随着天气转暖而消除。同时,节后一段时期,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尚未完全开工,加上节前备货基本充足,采购不够活跃,交易量清淡,也给价格回落提供了空间。 政策组合拳确保供给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抑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 2007年12月20日起,我国取消了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此次取消出口退税共涉及84类原粮及其制粉出口产品。此前,我国对该类产品实行13%的出口退税率。 从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国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共57个8位税目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麦类和麦类制粉出口暂定税率分别为20%、25%,玉米、稻谷、大米、大豆出口暂定税率为5%,玉米制粉、大米制粉、大豆制粉出口暂定税率为10%。同时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财政部官员在解读政策时表示,此次政策调整主要是为避免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产生涨价预期,确保国内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除了用税收手段来抑制出口外,国家也多次组织中央储备玉米以及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粗略统计,仅2008年以来(截至2008年2月26日),国家已经组织了6次中央储备玉米的竞价销售,共轮出约300万吨的储备玉米;同时,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也达6次,共轮出约1385万吨的最低收购价小麦。 分析人士指出,在短时间内采取多种政策,表现出国家稳定粮食价格的决心,也抑制了粮价的过快上涨的心理预期。 此外,该人士表示,尽管节后采购会日益活跃,需求量会逐渐加大,但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同时,国家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强也给农产品的价格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后期市场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更难出现大幅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