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在校大学生组团摆摊卖菜 不为挣钱为攒经验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2/1 |
|
“新鲜的芹菜、韭菜、油麦菜,便宜的葱、姜、蒜……”一个学生摸样的女孩在早市上不停吆喝着。看到有顾客走近摊位,几个年轻人赶忙上前招呼。摊位旁边一块“大学生卖菜”的招牌,让这个摊位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些年轻人都是在校大学生,分别来自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因为参加一个学习班而结识,在一名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有了摆摊卖菜的想法。 卖菜10天 业务很熟练 这个大学生卖菜的地摊位于公园南路的蔬菜早市。早上天不亮被大家称为“组长”的宋磊就带着他的团队出摊了。“我们马上都要面临毕业找工作这一关,现在趁着放寒假出来锻炼一下,也好为将来找个体面点的工作积累点经验。”宋磊说。 1日30日上午7时许,记者走到这个“非凡”的菜摊前看到,摊位不大,菜品也不多,虽然菜量不大,但卖菜的“营业员”就有七八个,他们各有分工,有的负责叫卖,有的称重,有的算账收钱。 “现在一天下来能卖个四五百块钱。”今年上大二的张山是这个团队里的“会计兼出纳”。1月19日,他们的摊点正式开张,早上卖菜,白天到学校补习英语。 就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一群市民围到菜摊前,挑选蔬菜。“芹菜一斤一块二,一共两斤,二块四。”张山熟练地将顾客挑好的蔬菜称重、算账,然后小心翼翼地装到塑料袋里,递到顾客手中。不难看出,10天的卖菜经历,他们对于“业务”已经轻车熟路了。 投资2000元 每天能赚几十元 摆摊第一天,这个大学生卖菜团队花了300元批发了一些芹菜、豆角、葱、姜、蒜等容易贮存和方便运输的菜。“第一次做生意没经验,也不敢多弄!”几个人摆好摊后,派人到市场上转了转,“打探”了其他商贩的菜价后,回来立好自己的招牌,就按人家的价格吆喝起来。“没想到,还挺有效,收摊的时候菜也基本卖光了。第一次卖菜,还真是挺带劲的。”“营业员”小柯告诉记者,“刚开始卖菜不熟悉情况,还弄出过笑话,因为不知道现在的秤是公斤秤,结果差点儿把两斤的大蒜当一斤给卖了。幸亏当时买菜的阿姨好心提醒,要不第一次当老板可就要赔钱了。” 宋磊的团队为这个菜摊共投入不到2000元的启动资金。刚放寒假那几天,几个男生就到市场上去购置三轮车,最后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辆全新的,又在北郊的一个旧货市场淘换了一辆二手的。剩下的钱都留着当流动资金。张山大概算了算,“除去摊位费,每天卖菜只能赚几十块,现在连买一辆三轮车的钱都没赚回来。想要在年前收回成本,可能没希望了”。 摆摊虽然苦 但真能锻炼人 从摆摊那天起,团队里的四个男生每天都得凌晨3点起床,然后兵分两路到胡家庙和水泥厂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货,选好菜自己装车、运输。天冷,菜容易受冻,一路上他们都用棉被盖着,将新鲜的菜运到早市上。“摆了几天地摊,虽然每天批发蔬菜,再冒着寒风摆摊销售很辛苦,而且也没挣到钱,但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历练。我们挣的是经验,不是钱。”几个年轻人都显得很开心也很满足。 看到早市上立着的“大学生卖菜”的招牌,不少市民表示赞许,在这个摊位上买过菜的毕阿姨说,现在的80后、90后学生能这样摆摊吃苦,真的很难得也很不容易,应该支持和鼓励。 文/图 见习记者 龚伟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