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文章来源:网易  更新时间:2011/1/16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以地为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粮食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弱化,相反,因为人口的骤增,耕地质量的下降,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素质降低,以及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市场冲击等因素,粮食安全引起了更高的关注。

    要想保障粮食安全,从我国自身而言,必须具备粮食生产总量有保障、有粮食储备、分配机制合理这样基本的三条。而解决粮食生产总量则又是其中的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前提。首先,政府要以身作则,规范征地行为。省、市、县的主要领导一定要真正把基本农田保护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切实实抓到手上。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做法要认真坚持,决不能流于形式,而且要将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的范围,任期内完不成耕地保护责任的要按渎职追究。其次,要完善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坚决防止借调整城市建设规划而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合法化。经批准而占用基本农田的企业、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做到先补后占,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第三,要严格执法,认真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纠正,依法查处。第四,护田赋权于民,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村社一般都应设信息员,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信息,重在事前预防。第五,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积极新增耕地。第六,实行重奖严罚,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支持单位和个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等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应予奖励,对于抛荒耕地和破坏土地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二)调整惠农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近几年国家实行由财政直接给农民补贴资金的惠农政策,应该说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每一项的补贴数额到农民头上几乎很少,一户一般两三百元钱,少的只有几十元,许多农民说“抵不上半个月的出外打工钱”。补贴面有些过大,补贴资金过于分散。粮食直补又普遍都未按粮食播种面积、而是按所有土地面积计算下达的(不管是否种粮食),结果有些乡村每亩只补贴三五元。尽管许多省实行了“一册明、一折统”,但相当一些农民还只是知道国家在发钱,却不明白具体发的什么钱及其补贴的目的,有的甚至对自己应该享受哪些惠农补贴都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惠农政策进行调整:一是尽可能增加粮食直补资金。比如说再增加一倍的粮食直补资金,并把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等补贴合并到粮食直补范畴中去;二是改进粮食直补办法。全国要统一规定,不能再按照土地面积补贴,而要按照每个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予以补贴。三是改革农机具购置补贴。购买大型农机者最高的一户竟可补贴10万元之巨,比许多地方一个村子所有农户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总额都要多,且为县市一些人优亲厚友提供条件,显得很不公平。建议取消农机具购置补贴,而将其归入粮食直补范畴。

    (三)推广先进科技,努力提高粮食亩产。例如甘肃,针对干旱这一主要矛盾,探索出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旱作农业技术路线。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成为实现粮食产量新突破的重大措施。该技术在大旱年景下玉米平均每亩可达500-700公斤,高的达到900公斤。全省2009年推广758万亩,增产粮食6亿公斤以上。各省都有适合当地的先进科技,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推广,以便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

    (四)鼓励土地流转,加快产业化经营。顺应农民大规模转移的趋势,要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政府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强化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搞好粮食的储存、运销和加工,把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五)适当提高粮价,搞好产销衔接。粮食是特殊的商品,而不是福利品和救济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根本办法,应该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以此把粮价托起来,可以说这是粮食连年增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国家应该加大托市收购的力度,再适当提高粮食价格。产销平衡省区的粮食主产县也应该按保护价收购,以便使农民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增收,国家也增强了宏观调控的能力,有效防止粮食市场买方倾向。对受粮价上涨影响较大的下岗工人、低保户等城市低收入阶层,可以用社会政策来解决,以保障其正常生活。当然,这样做需要中央财政再多拿一笔钱,这就要算政治账了,应该是值得的。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完善粮食省、市、县长负责制,真正把各级政府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落到实处。主产区要尽可能多购粮,积极推动粮食外销,优化粮食经营环境,为主销区提供优质粮源。产销平衡省区的粮食直补政策要与升级储备粮轮换收购及订单收购挂钩,减少对省外粮食调入的依赖。由于在粮食补贴的政策下,粮食主销区吃的是补贴价格的粮食,因此,粮食主销区应对主产区进行补贴,国家不要把全部补贴都发给农民个人,而要把一部分补贴给主产区,由政府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粮食基金等方面。产销区之间的合作方式要更加多样化,互利互信,积极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共同做好粮食供求平衡工作。

   (六)国企发愤图强,积极争夺粮食控制权。我国的粮食安全既然受国际环境的影响,那就要尽可能提升获取粮食的能力,国有粮食企业必须承担起与跨国粮商争夺粮食控制权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实行整合、重组,使国有粮企成为世界大型粮食集团,增强与国际同行们同台竞技的能力。其次,要在利用国内市场的同时,勇敢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资料显示,美国四大粮商在南美大量购买耕地,面积约相当于美国耕地数量,并且拥有当地的铁路等种种便利条件;日本的农业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买地组织生产;而中国粮食企业仅仅在非洲拥有少部分耕地,不仅面积有限,而且相关配套措施也不甚到位。在这方面,国企可以通过买地租地种植粮食、控制粮食流通环节,以此确保进口粮食来源的可靠性,从而保证国内市场粮食供应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