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投毒案敲响食品销售环节安全警钟 |
文章来源:荆楚网 更新时间:2011/1/13 |
|
广州市海珠区政府通报:一名男子在进路“好又多”超市六种食品(散装大米、散装香菇、肉滑、活鱼、散装粉丝、散装宽粉条)投毒,以此向超市勒索钱财。涉嫌被投毒食品中,已出售散装大米363.5公斤。海珠区政府呼吁该超市购买上述产品的顾客尽快退货。(11月12日广州日报) 这起投毒案件涉及超市六种散装和鲜活食品,投毒者已被警方缉拿归案,相关监管部门立即介入调查处理,通报情况,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购买可能含有害物质食品的群众,布置医疗机构对急性中毒疾病进行监测,指定医院接诊可疑病例。所幸公安等部门果断及时作出应急处理,暂时没有发现人员中毒。虽然这是一起刑事案件,却折射出超市等市场食品销售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频发食品安全事件,相较于产品说明书,消费者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手感。销售者为迎合这一需求,往往将农副产品和鲜活产品置于散装和裸露状态,这样更直观,便于顾客用手触摸,甚至是品尝。这不仅不利给食品的保鲜保质和清洁卫生,更为犯罪分子投毒留下了可乘之机。超市等食品销售者应在加大现场监控投入和提升销售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将样品与商品隔离,一方面严把进货渠道的质量关,确保出样食品与销售产品的品质一致;另一方面将禁止出售食品裸露作为一项铁规,明确专职销售人员和监督制度,以保障食品从货架到消费者餐桌的“一路绿色”。 更重要的是回归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日前有调查显示,近七成人对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受访者选出了企业和生产个人丧失了道德底线等三大主因。在“小学生检测鲜蘑菇”成为热点新闻的当下,政府部门应走到前台,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职责,加大农贸市场食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尤其是对农副产品要像管理进口食品那样从源头严格把关,进行严格的“产地认证”,对产地加大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分级管理,发放资质证书,确认安全标识。不仅让消费者知道产品从哪里来,质量如何,而且全面推广真空冷冻保鲜等技术,使农产品从产地到菜场能处在良好的保鲜状态和包装状况,让消费者不必亲手触摸就能感受到食品的安全,确保所有的食品从产地到市场都不再处于裸露状况,为食品全程安全构筑一道坚固的防护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