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危机四伏 食品安全谁来保障 |
文章来源:慧聪网 更新时间:2010/11/30 |
|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上,无论是食品里的化学物质的非法添加,还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都在不断地刺激人们脆弱的神经。在这个"食品危机"时代,百姓健康岌岌可危,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企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对此,紫金华丰国际食品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绍环表示:"食品企业应该提高行业自律精神,拒绝有害添加剂,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障百姓食品安全。" 闪光灯下的添加剂 在信息化发达的背景下,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力度大幅增加,大事小事都逃不出媒体的闪光灯。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于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引发了百姓对中国"食品危机"的恐慌。让人不禁感叹,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道路如此难走? 记者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三聚氰胺"、"福尔马林"、"孔雀石绿"、"瘦肉精"等等都不属于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实际上,这些成份属于工业原料,只是被某些不法企业和商家非法添加进食品里,在百姓餐桌上"耀武扬威"。 除了"非添加剂"冒充食品添加剂潜入食品行业造成百姓健康隐患以外,某些企业和商家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同样令人堪忧。近期发生的"洗虾粉"事件就是案例之一。"洗虾粉"的主要成份是柠檬酸和亚硫酸盐,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其中两种。国家虽然允许商家在食物里添加这两种添加剂,但有明确的法规来规范其用途和最高用量,其使用范围并不包括可用于清洗小龙虾。但部分商家却违规大肆地利用"洗虾粉"清洗小龙虾,以让小龙虾色泽艳丽,全然不顾其残留的"洗虾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 当工业原料打着"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潜伏进食品行业里,加上真正的食品添加剂又被不法企业滥用,致使这些"非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事件密集地曝光在媒体上,百姓就逐渐失去了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利益驱使拷问食品行业"自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在中国历史上素来已久。南宋时期就有用"一矾二碱三盐"配方制作油条的记载,而油条一直是老百姓在饭桌上最喜爱的物美价廉的食物之一。在上千年的食用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油条历史中,尚未出现一例由此产生的中毒事件。但经过媒体的"狂轰乱炸"中,缺乏常识的老百姓失去了判断力,放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惧。 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并不像老百姓所认为的那样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某些企业和不法商家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律行为,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对利益的考量大于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以"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蛮横的逐利行为来侵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专家介绍,食品添加剂属于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于增加食品营养的,另一类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诸如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就属于后者,任何色泽艳丽,保鲜持久的食品都免不了添加防腐剂,甚至有的食品保存期限长达3年,而不会出现发霉腐烂或者长虫问题,某些外国快餐店的汉堡和薯条更是被戏称为:"连细菌都不吃的食物"。 虽然防腐剂能对食品保存方面产生作用,但是长期过量摄入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还是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特别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可食用过多含有防腐剂的食品。 在"食品危机"时代,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究竟谁能来保障?记者采访了紫金华丰国际食品有限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叶绍环。叶先生说:"食品企业应该提高行业自律精神,拒绝有害添加剂,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障百姓食品安全"。 叶先生告诉记者,食品企业在追求市场利益时,必须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只有高度重视消费者的权益,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他说:"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在于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而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负责人,担负着食品安全的重任,因此,要想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保障食品行业安全发展,食品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引导,不能把利润当成唯一选择,避免使老百姓沦为商家在逐利行为中的牺牲品。"记者在实地采访中证实,紫金华丰国际食品有限企业公司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坚决拒绝任何有害于消费者健康的"非添加剂",而在任何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亦严格把控了食品添加剂的量,保证所生产的产品所含食品添加剂不超标,确保给消费者最安全的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