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统筹城乡发展 夯实“三农”基础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2/11 |
|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在虎年新春来临之际,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7年出台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省委1号文件。明确传递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政策信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 今年省委1号文件既全面体现中央精神,又突出湖北特色,将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加工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表述。制定的政策措施,既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延续,又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改革创新,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是送给全省农民的一份新春贺礼。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深刻领会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全 面落实部署,扎扎实实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三项目标:稳定经济社会全局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在叠加凸显,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能不能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为全省经济大局提供支撑,面临严峻的考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农业的坚强支撑;控制通货膨胀预期,需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持市场供给的稳定和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根据中央“确保粮食生产不出现滑坡、农民收入不陷入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发生逆转”的要求,我省1号文件明确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要求,确定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主要发展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增产4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实现这三项目标,对稳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大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条举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统领,统筹城乡发展,首要的就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035元。为了在连续6年大幅度增收的高起点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1号文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提出了四项举措: 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一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开展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二是提高养殖业效益,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和生产大县板块基地建设,扶持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继续支持畜牧水产大县创建活动。三是提高油料生产效益,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县域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三是支持县(市、区)办好开发区或工业园区,2010年省级安排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20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多途径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文件强调: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完成培训50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和再就业50万人。二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三要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四要拓展农业新功能促进农民就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和森林旅游、农村流通业和服务业。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支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出口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出口信贷创新,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探索建立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支持有实力的国有农场和龙头企业“走出去”。 四大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深化农村内部改革,还要打破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坚持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协调联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今年1号文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是其中的突出亮点。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上有新突破。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举措。文件提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途径是坚持产业兴镇,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发展措施是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依法赋予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在提供公共服务、放宽户籍准入、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让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并首次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上有新来源。针对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现状,文件提出要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提高奖补力度。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农民合作社给予补助。有条件的合作社举办农村资金互助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将获得补助。 在农村各项改革上有新安排。文件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同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在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在总结化解“普九”债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 在“三农”工作综合考评上有新制度。文件强调,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责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2010年开始,组织开展县(市、区)“三农”工作综合考评,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县(市、区)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五大推手: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资源要素配置格局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源是资源要素配置失衡。1号文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有利于“三农”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增加财政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文件明确规定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确保“三个优先”,即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结合我省实际,要求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扩大农业补贴。文件明确要求“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村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今年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文件强调,要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 改善金融服务。文件强调: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采取“三项措施”,即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三项政策”,即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担保业务,2010年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的50%,用于补充县(市、区)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扩大抵押范围,积极发展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品种;按照“有所进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 引导社会资源。文件要求各部门各行业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企业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规定,是一大突破。 开拓农村市场。落实国家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政策,今年首次把补贴范围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首次提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六个重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就是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当务之急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仅要夯实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对“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等内容。为此,1号文件突出六个重点方面,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重点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方面下工夫,突出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7个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鄂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88个新农村试点乡镇”四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向纵深发展。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把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文件要求: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抓好加工园区建设,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整合一批国内外名牌,支持建设一批产值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强县。对此,省里拿出真金白银: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调度资金,重点支持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农产品加工先进园区、重点企业、知名品牌和先进县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调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一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民办公助、“小农水”重点县及专项工程建设。二是坚持把推进国土整治作为增加粮食产能的重要措施来抓,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5万亩。启动南水北调汉江下游沿线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推进粮食板块基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我省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但生产和科研结合还不够紧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文件要求: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围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技术难题,组织科技攻关,提高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提高水稻、油菜、水产等湖北特色农产品良种培育水平,特别是要抓好小龙虾苗种选育工作。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模式。积极探索新时期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新路子,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提高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操作运用能力。 抓好绿色农产品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根本途径。文件要求:一抓源头治理,加强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大力推行农资主推公告制度。二抓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推进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制定进程,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三抓市场监管,管好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和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扩大国内需求,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市场体系是沟通生产与销售的桥梁。文件强调:要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区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农超对接,探索推进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渠道,促进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要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加快建设农家店连锁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010年再新建和改造5000家农家店,新建300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 十件实事:加快改善农村民生 水电路气房、文化教育卫生,是关系农村民生的大事,也是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既是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也会催生更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今年的1号文件在农村民生领域再次亮点频现,十件实事惠及全省农民: 一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部解决纳入国家规划的52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三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客运体系,2010年新修通村沥青(水泥)路12000公里以上。 四是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完成40万户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任务。 五是加大农村安居房建设力度。继续从省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4000万元用于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增加20个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 六是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不低于15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农民个人缴费不低于30元。 七是启动国家批准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工作。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八是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新增农村低保人数30万人,全省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九是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十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启动137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继续推进“雨露计划”,培训转移5万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积极实行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搬迁1万户、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