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农民科学家多吆喝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1/13  

    这两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来了国人万众瞩目,随着各项奖项的揭晓,习惯在实验室坐冷板凳的科学家们一夜成了媒体追逐的明星。可是,在电视镜头里,却极少见到那4个一线工人农民获奖z者的身影。有报道提到,迄今为止,已经有14个工人农民摘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桂冠。
    既然是国家科学技术奖,那就要包括科学也要接纳技术。中国话里,科技是一个词,在西方的语汇里,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却是两层意思。因此,我们在谈到科技进步时往往看到的只是专家学者,而诸如发明玉米收割机的郭玉富这样的农家技术把式,就自然被排除在话语体系之外。
    其实,牛顿之伟大,在于他是人类科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而发明电灯泡的爱迪生却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也绝对不可以被忽视。谷超豪、孙家栋为中国现代数学和物理铺平了道路;郭玉富、吕和平则让我们吃得更好更饱。前者,我们称之为科学家,后者,我更愿意尊称他们为发明家。
    爱迪生的故事对现代人好像是个传说,如果你身边突然冒出来一个,多半被当做怪物、疯子。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不久前报道,北京农民吴玉禄自己捣鼓了一堆机器人,被湖南电视台评为中国最佳农民发明家。不过这些农民越发明越贫穷,荒了庄稼不说,专利申请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让外国人瞪大眼睛的发明成了老乡嘲笑的笑柄。
    并不是这些发明华而不实,恰恰相反,很多灵感来自于实际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譬如安徽农民张继宁发明的新型环保小型垃圾焚烧处理装置通过了专家评审却问者寥寥;为了生存,吴玉禄也只能把机器人卖给了中科院换了4千块钱。对于他这样的农民来说,没啥文化,也不懂啥叫经纪人,啥叫产业开发,啥叫规模经济。
    农民兄弟并不缺乏智慧,只是目前孕育科技的土壤还太贫瘠。爱牛顿,也要爱迪生。别忘了替我们的农民发明家多吆喝几声!(付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