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五丰五增”是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10/12 |
|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谈近年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
漫步在“辉煌六十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农业专题展区内,循着那些大量见证农业农村巨变的文物、文献、实物和图片,仿佛时空穿梭般,60年间发生在我国“三农”领域中的标志性事件和成就一一再现。在众多的展板中,“粮食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在“1949-2008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变化图”上,记者看到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1.13亿吨,到2008年粮食产量创历史纪录达5.28亿吨。图上还特别用红色箭头标注出“2004-2008年粮食连续5年增产”,字数虽然不多,却体现了这一个时段的特殊性。2004~2008年的粮食增产和以往60年来其他几次粮食增产期有何不同?这一时期有何特殊的历史意义?如何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的大好势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恰巧,这也是他从事“三农”工作几十年来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2004年以来的粮食生产,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粮食生产波动后起步的,之所以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奇迹,因为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第一,粮食连续五年丰收、连续五年增产,都是在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实现的,且增产幅度较大。2004~2007年年均增产达1770万吨,为历史少见。第二,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连续五年增产,改变了我国过去粮食生产‘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的发展格局,打破了以往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第三,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连续五年增产,是在资源制约加大、自然灾害严重、市场竞争加剧、供求关系趋紧、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后取得的,实为来之不易。第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登5亿吨台阶,并于2008年达到5.28亿吨,粮食产量创造新的历史纪录,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性水平,所以意义非同寻常。”谈到这几年的粮食生产,尹成杰感触颇深。 记者了解到,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是指粮食生产在一定阶段性水平基础上,连续几年稳定增产的时期。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的形成,是多种增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并不是在粮食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和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进程中,先后共出现过四个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分别是1981~1984年、1989~1990年、1995~1998年和2004~2008年。 “研究近些年的粮食生产,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4-2008年这最近的一次重要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五丰五增’是我国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有效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尹成杰接着说,“随着耕地、淡水资源供给偏紧加大,以及粮食生产阶段性水平的提高,形成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采取综合性有效措施,为催生新的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创造条件。在资源、气候条件大体相当条件下,形成新的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关键在于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 在提到政策扶持时,尹成杰说:“加快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说到底是农业和农村政策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对政策反映最集中、最敏感的农业生产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央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农业政策措施,全力遏制粮食超常性波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以‘四取消、四补贴’为主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收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2004-2008年这一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尹成杰强调,“农业科技为实现粮食‘五丰五增’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为实现粮食‘五丰五增’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有关专家在分析近些年粮食产量波动原因时认为,从1999年到2003年,粮食连续5年减产了8000多万吨,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占70﹪,单产降低的因素占30﹪;而最近粮食连续5年增产的原因正好相反,面积恢复的贡献率只占30%,而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贡献占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