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一村一品”富万家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7/9 |
|
“杨树林的油桃,酱坊地的瓜,北波罗胡同的葡萄顶呱呱;碱洼子的番茄,潘家沟的枣,六分地的肉牛个顶个地好……”夏日里,当你走进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松山区太平地镇,到处都能看到群众“顺口溜”中说到的情景,而当你走进每个农户种植番茄、葡萄、甜瓜的大棚中,尝一尝亲手摘下的一个个瓜果、一粒粒葡萄,问一问农民的收入情况、你就会从农民的回答中感受到设施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富足与快乐。 太平地镇是全市乡镇中的重点“粮仓”之一。自2004年全镇大规模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以来,21个村中已有14个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3万亩。一个地处远郊的农业大镇,在短短的5年里,雨后春笋般地建起一片片瓜果蔬菜大棚,不能不让初来乍到的人们感到惊讶与震撼。 “思路决定出路,认识程度决定发展速度。”镇里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赵世超在陪同记者采访中,常常提到这样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他说,为了发展设施农业,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亲自带乡镇干部和农民去山东寿光、青州、辽宁北镇、朝阳、熊岳、河北乐亭等地参观学习,全镇目前已有4000多人次先后到先进地区的农户家里面对面地交流了设施农业新技术,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明确了方向。几年来,全镇仅此一项就为农民“交学费”达10万元。 “搞设施农业,坡耕地派上了大用场。”这是太平地镇设施农业建设留给记者的一个突出印象。 “在坡耕地上发展日光温室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地租也相对便宜,容易被建大棚的农民接受。”太平地镇党委书记刁志刚解释说。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效应问题,因此在各村的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选址时,主要侧重于那些广种薄收的丘陵坡耕地和河谷平川区的闲置土地。结果,那些过去种粮经济效益最差的地变成了现在收入最高的地。于是,农民们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杨树林子、酱坊地、北波罗胡同、碱洼子等村的大部分蔬菜大棚就是在坡耕地上发展起来的。 农民有了积极性,政府部门则在产业调整和开拓市场上大做文章。近几年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布局,一改过去设施农业只种蔬菜的传统做法,在蔬菜大棚里大胆引进了油桃、葡萄、甜瓜等新品种,通过采用“提早”和“延晚”新技术,打响了一个又一个反季瓜果蔬菜上市的漂亮仗。去年,由于西红柿市场不好,一些地方种植的普通西红柿每公斤4毛钱销售都很困难,而这个镇的酱坊地村种植的西红柿竟以每公斤8毛钱的价格被南方的一些客商上门抢购。这个镇今年五月节提前上市的无核白鸡心优质葡萄,市场价格每公斤达到20元,而其他品种的葡萄还不到每公斤10元。 为了让太平地镇的瓜果蔬菜品种走出赤峰,走向全国,这个镇已与满洲里、广东东莞、北京新发地等市场达成供销协议。同时,为了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投资280万元于去年建成了占地100亩的酱坊地园区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对三分地、河南营子蔬菜市场进行了改造,使这两个市场成为松山东部111国道两侧重要的蔬菜水果批发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