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黑龙江省妇联、省卫生厅、省统计局联合对青冈、望奎、杜蒙、汤原、林甸5个贫困县和尚志县一个非贫困地区随机各抽取400名0-5岁的儿童调查和对比分析显示,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贫困地区38.5%的儿童营养摄入不足,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地区儿童身高、体重明显偏低,其中0~2岁年龄段差异最大。二是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素缺乏症状或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贫困地区儿童维生素A、B2、D,烟酸等各种常见营养素缺乏症状或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贫困地区儿童,尤其是佝偻病发病率较非贫困地区高出12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儿童心理不健康常见症占比偏大。调查中专门针对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常见症——“孤独症”通过量表测试筛查,总计发现18例,其中贫困地区11例,非贫困地区7例,贫困地区占比61%,较非贫困地区高出22个百分点。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食品单一,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一方面,贫困地区儿童食品单一,22%的儿童每日以素食为主,肉、蛋、奶、豆及水产品、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和摄入总量远低于非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成份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中有的家庭因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而给儿童食用大量的小食品、乳饮料、碳酸饮料等非营养食品,同样造成儿童营养素缺乏,营养状况失衡,这部分儿童占贫困地区儿童的30%左右,高于非贫困地区16个百分点。二是生活困难是导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贫困地区只有20%左右的儿童每天都能吃到肉、蛋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很多家庭因经济所困,无法给孩子添加必要的营养食品。三是文化偏低,缺乏科学喂养知识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贫困地区儿童的父母或抚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营养知识特别匮乏,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将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垃圾食品误当营养食品。四是家长及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低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将那些不爱说话、喜欢独处、对周围漠不关心等具有孤独症症状的儿童误认为是“老实、不淘气、不惹事”的“好孩子”,对及时发现、矫正儿童早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极为不利。 调查就改善儿童营养和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为改善贫困儿童营养状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儿童营养健康与国民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儿童营养健康纳入省儿童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之中,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渠道,改善贫困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三是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改善贫困儿童营养状况的社会环境。建议将社会力量与政府扶持结合起来,组织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贫困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联手开展“营养扶贫”行动,力争让贫困地区的儿童每天能够喝上一杯奶,吃上一个蛋,为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储备。四是进一步强化措施,推广普及儿童营养补充和营养强化类食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上严格把关,在价格上给予优惠,快速有效地解决近期儿童营养问题。五是宣传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营养健康意识。建议将儿童营养保健知识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全省食物与营养咨询机构的宣传计划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培训计划,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宣传普及活动。六是发挥妇联组织和妇幼保健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及贫困地区妇女的科普培训及指导力度。建议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幼保健部门将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纳入培训计划和主要工作内容,针对母亲群体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家庭中的母亲讲授科学育儿方法,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业性技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