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刚刚换完铠甲的辽蟹,挥舞着蟹钳横行于田埂间,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米东区农民张振声伸手想要抓起一个大家伙,却被它狠狠地“咬”了一下,手指虽然被钳出了血,但看着这些越来越肥壮的螃蟹,张振声心里美滋滋的。
目前,国家水产科技创新项目——稻田养蟹新技术正在乌鲁木齐米东区实施推广。米东区科技局技术人员周健说,张振声的稻田就是此项技术推广的试验田。同时,在羊毛工镇羊毛工村还有一处试验田。两处稻田加起来约32亩。
今年4月底,政府出钱购买了1.3万余只中华绒螯蟹的蟹苗从辽宁空运到新疆,投放到两处稻田中,还聘请了辽宁省盘锦市盐碱开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来疆指导。现在,螃蟹们已健康进入成长期,今年9月就能成熟上市。届时,每亩将为农民增收近2000元。推广稻田养蟹新技术,既限制了稻田里化肥的使用,生产出品质高的有机绿色水稻,养蟹又能增加收入,从而实现双赢。
3600只蟹苗放进田
昨天,记者参观了这些试验田。在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一片片绿色的稻田里,有一片稻田格外醒目,它的四周围着半米高的塑料布墙,稻田前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周健说,这就是养蟹的稻田,螃蟹喜欢乱窜,所以必须把它围起来。
张振声和妻子正在田间除草,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在稻田里,记者并未看见螃蟹的踪影。张振声从水池里拿出一个笼子,里面却爬满了螃蟹。他说,这些螃蟹是他前一天晚上在田里抓的。
“4月28日,它们送来时只有指甲盖大小,两个多月时间,长成拳头大小了。一般一只有五六十克,大一点的一只有80克。”张振声种了15年稻子,第一次养螃蟹就小有成就,他非常自豪。
张振声说,螃蟹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只怕振动声。白天它们躲在深水里,有时除草会惊动到它们,就会冷不防被钳一下。每天晚上10点多到凌晨3点是螃蟹的活跃期,它们会在稻田里、田埂上窜来窜去,忙着觅食,打架。
“这些家伙横着跑得可快了,一般情况下根本追不上,但每过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蜕一次壳,身子会变得软塌塌的,这时就跑不快了。而且他们很聪明,我越养,越觉得好玩。”今年,张振声种了40亩水稻,但他现在最上心的就是这7亩试验田。当初为了迎接这些远方而来的3600只小蟹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张振声可是花了不少精力。
有机稻里养绿色蟹
米东区的稻田都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养蟹水质不成问题,但稻田养蟹是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为此,今年4月,张振声给这些地里上了农家肥。
张振声还在地头开了15平方米的小池塘,技术人员说这叫暂养池。稻田和暂养池四周都要围上半米高的塑料布,防止螃蟹跑到别处的稻田里。蟹苗在暂养池里先适应一周,才能撤掉塑料布,螃蟹就会跑到稻田里了。
张振声说,因为是第一次养蟹,不知道蟹的食性,也吃了一些亏。插秧后,他雇人把田里面的草拔干净后才打开塑料布。当晚他一夜没睡,看着螃蟹们争相爬过田埂,奔进了稻田。随后的几天,每天早上,他都看见稻田的水面上漂着被钳断的秧叶,让他心痛不已。那天起,他翻开技术人员送的稻田养蟹的书,才知道螃蟹食性很杂,即吃虫子、腐肉,又吃草,但一般不会吃秧苗。因为他把草除得太干净了,螃蟹一时找不到食物,就拿秧苗充饥。有了这次教训,现在每天回家,张振声都要翻书“冲电”。张振声说,目前,螃蟹已进入成长期,现在要做的中防盗工作。
养蟹成败在于防逃
今年不是米东区第一年搞稻田养蟹,周健向记者透露,因为技术问题,此前他们走了许多弯路。
第一次,他们从上海引进一批蟹苗在稻田里养,当时对方通过电话传授了养殖技术,农民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完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而今年不同,技术人员到辽宁培训了半个月,回来给农民也开了培训班,还带回许多相关书籍,辽宁方面的专家两次来疆指导。
每次专家过来都反复强调防逃技术,只要防逃做好了,就等于成功一大半。周健总结说,现在回想起来,前两年失败的原因就是防逃没有做好。以前,对于塑料围墙破损、倒了等情况,没有引起重视。其实,也许只要一晚上,螃蟹就全部跑光了。
后来,虽然注意到围墙的问题,但是又忽略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最后发现,螃蟹一个个地从这里逃走了。有一年,最后只抓了10公斤螃蟹。周健说,因为不了解螃蟹的习性,当时满田抓螃蟹,费了很大劲,还闹了不少笑话。后来辽宁专家说,只需要在稻田的4个脚挖4个坑,里面放上塑料布,螃蟹就会钻进来。因为塑料布很滑,螃蟹就跑不出来了。到时,每天只需坐在那里等着就行了。
今年,从技术人员到农民都加强了对防逃重视。试验田的农民每天都会巡视围墙,发现破损,必须在天黑前修补,还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都布有双层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