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采访中获悉,黑龙江大豆协会正与大豆加工企业沟通,打算将20多个大豆产品品牌整合为2个~3个品牌,目的是用更强声音来打造“世界原产”的定位。
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部部长王小语透露,协会日前计划与数家企业商讨联合设立销售公司的有关事宜,该公司负责统一品牌的运作,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
而此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促进民族大豆产业的整合力度,发展黑龙江大豆产业,形成产业良性发展的渠道。“产品达不到影响力,就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只有形成统一品牌,才能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力。”王小语表示。
抱团初衷
据了解,黑龙江省大豆制品工业发展较快,油厂超过140多家,但大多数规模较小,日加工能力在300吨以上的不超过37家,品牌不过20余家,而且力量分散,知名度也不高。
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的导向和大豆加工企业的地域分散。据王小语介绍,目前黑龙江的散装油效益好于包装油,因为包装油进超市搞营销的费用高;另外,黑龙江的区域销售特征明显,散装油在区域市场上的优势压制了包装油,品牌发展受阻。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刘登高认同王小语的观点。他认为,种植者一盘散沙、加工企业各自为政、流通领域混乱是我国大豆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内部根源。
“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习惯于孤军奋战,在国际粮商、国际超市面前谈判地位微弱,甚至于加工企业之间互相恶性竞争,使得大豆产业不能形成竞争的合力。”刘登高指出。
此外,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错过了形成统一品牌的时机。王小语告诉笔者,本来随着2000年以来油脂、饲料行业的发展,国内油脂加工企业会出现几个龙头企业,但2004年国际市场的大豆风波,使南方省份的油脂加工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或被外资收购兼并,形成了外资垄断我国大豆市场的格局。外资控制原料和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差距没有了,国内的油脂企业失去了做强的条件。
“如果没有国储收购的话,2004年的大豆危机可能在黑龙江重现。即便这样,现在黑龙江中小油脂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也非常有限,留给它们的时间不是很多了。”王小语表示,“因为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如果进入乡镇,散装油就只有给品牌油打工了。”
反观一直稳居国内食用油市场老大的益海嘉里,旗下品牌包括金龙鱼、鲤鱼以及近日刚获“中国驰名商标”的胡姬花等,占据小包装食用油60%~70%的份额。
“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到最后国内只能剩下九三油脂和中粮这样的企业,油脂企业联合起来,统一品牌是目前必须要走的路,否则就要慢慢消亡。”王小语断言。
定位“世界原产”
王小语认为,品牌应统一定位在“世界原产”上,而不应掉进“非转基因”的字眼。
为什么要改弦易帜?王小语向笔者表示,黑龙江大豆统一品牌首先要在认识上进行澄清,不能再在误区里打转了。他说,“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叫法本身就让消费者认识不清,认识不到黑龙江大豆是世界原产,已经被人类食用数千年而无害的优势。国产大豆“转”前面加一个“非”,绕来绕去,名不正言不顺,外界一直诱导国产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之间的矛盾是“非”与“是”之间的纠缠,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王小语认为,转基因大豆和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没有根本联系,对黑龙江大豆产业造成冲击的是沿海外资企业的布局,是大豆大量、无序进口。
据介绍,国产大豆高油品种很多,出油率不比进口转基因大豆差。大豆单产,由于黑龙江农垦种植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多,差异还是在品种、连片种植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使用上。
王小语表示,黑龙江大豆不仅是我国的原产大豆,而且也是世界的原产大豆,其品牌和影响力应该不局限在一国一地。
联合建制未知数
笔者从黑龙江大豆协会获悉,具体运作的主体为一家销售公司,省内油脂加工行业自愿加入成立。
如此做法是否涉嫌价格联盟?据王小语介绍,黑龙江的油脂加工企业全联合起来,也没有外资的规模大,何况现在本身就是一个操作难度很大的事情,企业是否乐意加入还不知道。
采访中,一些企业老板向笔者反映,企业也想打品牌,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销路,但资金紧张得顾不上。另一些企业对“联合统一品牌”的做法还是心存疑虑,他们表示:“没有太考虑,操作难度大。”
“种豆如种金,何必补现金。”王小语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品牌运作提升了国产大豆的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形成优质优价,国家也就不必补钱了。日本天价的大米可以进口,美国高档的猪肉可以进口,汽油的价格可以翻倍,房地产的价格可以翻倍,黑龙江大豆价格卖高点不会影响国家经济稳定。
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王小语发现企业态度不明朗,企业有利润才会行动,而前期启动必须要企业有意愿,还要有政府出资主导和支持,工作才能开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