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黑龙江绿色食品走俏市场 不再“傻大黑粗”注重加工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6/16 |
|
东北网6月16日讯 通过哈洽会这个平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名扬天下,畅销全国,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从不愿来到抢着参加 在农业部门工作多年的省绿办副主任孙景峰回忆说,以前我省农产品质量没得说,但是很难卖,即使卖出去了,价格也非常低。后来,经过有关部门协商,我省的农产品开始拿到哈洽会上展销。头几届哈洽会,农产品企业都不认,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参加。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他们派人到企业游说,不仅免除相关费用,还帮助企业布展。经过几届之后,这些参展企业的订单纷纷而来,效益大增。这让其他农产品企业分外眼红,它们也争相要求参加哈洽会。 2001年,绿色食品第一次以展馆的形式走进哈洽会。自此,每届哈洽会都有绿色食品的身影。哈洽会帮助我省的绿色食品打开了销路,成为我省绿色食品销售的重要平台。 “从第17届哈洽会开始,绿色食品展位明显增多,从第18届开始,展位已供不应求。各地、各企业要求参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过去‘要我参展’变成‘我要参展’。”孙景峰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到第19届哈洽会,绿色食品展位增加到了219个。而今年报名参展的企业达到了700多家,比去年增加30%,经过协调最终落实了458个展位。 绿色食品“金贵”了 鸡西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东对于我省绿色食品的变化深有感触。他说,刚参加哈洽会的时候,鸡西市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原字号”,给人的印象是“傻、大、黑、粗”,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多年的参展,企业互相学习,鸡西的产品有了本质的提高,过去用托盘、塑料袋展示的产品找不到了,参展的大米均用精美的真空包装,许多产品装进了礼品盒,绿色食品由过去的不修边幅,到今天的精心装扮。 记者发现,近几届哈洽会展出的绿色食品包装更加精美,脱“俗”变“精”。在第二十届哈洽会上,以往拿不上台面的大酱也装进了精美的礼品盒,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土豆也包上了丝网,五谷杂粮也装进了氮气保鲜袋。 深加工产品明显增多。由黑龙江露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黄金主食”系列产品备受客商关注。据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以往把玉米直接卖给粮商,每公斤只赚几分钱,如今把玉米加工成“玉米面粉”,每公斤的利润可达四五角钱。 在鹤岗展区,万源粮油公司变废为宝,把以往扔掉的稻谷米皮充分利用起来,提炼出富含谷维素的“米糠油”,受到客商的青睐。 腰包鼓了身价高了 “近几年,我省农产品不仅外表发生了变化,还创出了品牌。”孙景峰说,通过哈洽会这个宣传、销售平台,至少培育了近百个绿色食品品牌,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扬名海内外,企业发展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哈市巴彦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当地农民李树军1998年创建的。当时这个公司就是做大米生意,销售业绩平平。李树军告诉记者,经过连续八年参加哈洽会,他们公司的“天鑫”牌绿色食品受到商家关注。在去年的哈洽会上,他们与西安的一家公司签订了6000吨销售合同,今年的销售形势也非常看好。 参加哈洽会的绿色食品企业收获颇丰,也推动了我省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王晓东表示,第十一届哈洽会上,鸡西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刚刚起步,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只有105万亩,产量67万吨,产值10亿元,绿色食品标志5个。而到2008年第十九届哈洽会上,鸡西市的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已经达到415万亩,产量158万吨,产值28亿元,绿色食品标志49个,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倍、2.4倍、2.8倍和10倍;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绿色食品收入所占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50%。 全省的绿色食品通过哈洽会这个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孙景峰介绍,到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了5170万亩,比上年增长10.5%;实现总产值650亿元,增长11.8%,在金融危机下逆势增长。预计到今年6月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223.2亿元,同比增长6.7%;上缴税金6.1亿元,同比增长5.2%。 记者了解到,本次哈洽会绿色食品展区更名为现代农业展区。参展的农产品有14大类、1400多种,涉及水稻大米类、大豆及大豆制品类、杂粮类、油类、畜禽肉类、乳品类、蛋类、罐头类、饮品及酒类、山特产品类、水产品类等。这些产品中90%都是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者是有机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