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我能做到的安全对策1只买原生态的!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1/30 |
|
食物的污染程度,首先决定于大环境的质量。要想知道你的食物有多么安全,先问问下面几个问题:你那个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了吗?你那个城市的工业污水排放都达标了吗?废渣废气都处理了吗?再问问,你家的废电池都回收了吗?你家的垃圾都分类了吗?你买东西总是买环境认证的产品吗?
全球的环境问题不可能在一两年中解决,但是,如果你自己都不肯做一点点努力,恐怕改善的希望就更小了。那么,你又怎样指望食物没有污染呢? 知道危险从哪里来,事情就好办一些了。因为你能够坦然面对这个污染的世界了。可是,在同样一个污染的世界上,为什么有人健康,有人不健康呢?为什么有人活得朝气蓬勃,有人却早早疾病缠身呢?看来,还是应当自己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不要把它推给食品安全。 有污染的食物、不健康的食物、致病的食物就在我们身边,细细分析,大部分人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人类活动破坏和污染了环境,环境也会对人类做出相应的报复,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真正想得到无污染的食物,那必须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改善身边的环境,维护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 但面对着食物中存在的种种危险,我们难道就束手无策吗?
把食品的安全性提高到最大,把危险性降到最低。 优先选天然的食物,肯定是没有错的。 如果可能的话,买产地环境质量最好的产品,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 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不妨这样去想:大环境的事情可能我左右不了,但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尽量让自己的食物安全一些。光是埋怨,光是害怕,一点用都没有。 这样,我们就来到食物产业链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销售! 怎么购买食品呢?面对林林总总的食品,如何让自己“火眼金睛”,把无污染、少污染的食品挑出来? 作为主妇的我,常常会在超市交款、排队时看看别人买的东西,对比自己买的东西,经常会非常感慨。因为我看到,很多朋友的购物筐里,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包装漂亮的高度加工食品。 什么是高度加工食品?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酥点、薯片、甜饮料等,这些都是加工过的,很多都是吃起来非常可口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共同特点是,仅从表面上来看,基本上看不出来它们的原料长什么样子。从薯片上不会找到马铃薯的形象,从巧克力蛋糕上你也不会认出小麦粒、鸡蛋、甘蔗和可可豆的形象。 在很多人的购物筐里,天然形态食品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他们不愿意买这样的食品,主要是嫌回家后自己做太麻烦,吃现成加工好的食品省事、省时、省力。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吃这样的高度加工食品,是否省心呢? 我和很多人正相反,购物筐中大部分都是天然形态的食品,而且尽量买最新鲜、最优质的品种,不怕为此多花几块钱。要知道,原料再贵,也比加工之后的东西便宜。就像尽管肉涨了价,家里的炖肉也比餐馆里的炖肉便宜。曲奇、派之类我从不问津,薯片我不吃,可乐从1996年之后再也没有喝过,汽水也从来不买。 看看下面这两个购物单: A.番茄、整鸡、鲜鱼、八宝粥豆米混合原料、橙子、纯牛奶、面粉、鸡蛋、菜籽油 B.番茄沙司、鸡肉肠、鱼片干、罐装八宝粥、橙汁饮料、咖啡牛奶饮料、蛋酥卷、饼干 你觉得哪个单子上的食物更安全、更健康一些呢?哪个营养价值更高一些呢?且不说价钱高低了。事实上,购物单A显然比B要安全很多,因为它们的加工环节要少得多。你会在自己的厨房亲手烹调它们,而自己操作的安全性是最可靠的。 也有人会反诘,那些番茄、鸡、鱼等是否也是被污染过的呢?能吃么?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目前所能做的,是把食品的安全性提高到最大,把危险性降到最低。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当中,几乎很少人能做到“自产自销”,自己种植、养殖,自己享用。但是,哪怕是同样种植出来的两份原料产品,安全性相同,一份由工厂来加工成高度加工食品,另一份由自己来加工制作,显然后者更为安全可靠。 因为,如果连购物单A上的蔬菜、牛奶、粮食的安全性都令你担忧的话,那购物单B上这些已经加工的食品,你就更该担忧了。因为食品加工厂用的原料未必比你买的质量好。你买的原料都是你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原料,至少是看起来最新鲜的。在加工过程中,会继续损失营养素。在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口感和风味,会添加各种配料和添加剂等,让你觉得这种东西好吃。加工之后,包装和储存中还可能引入污染因素。可以说,加工环节越多、加工程度越高,我们应该对它越担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非常不天然了。现代人生活在人工的气候环境当中,生活在人工的光照环境当中,使用各种合成品,食物几乎已经是人类和自然的最后联系了。优先选天然的食物,肯定是没有错的。 不过,现在大家都喜欢“天然”二字,就更要特别小心这两个字被滥用。 有一天到朋友家,他给我看别人刚送来的礼物。我看到某产品上写着:“纯天然香脆酥饼”。朋友很喜欢这个词汇,觉得看了就安心。 人们真的愿意选择天然食物吗?我看,很多人爱好的只是“天然”这个招牌。 “天然”的食品,至少应该有天然的样子——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田里的菜拔出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世界上没有“天然薯片”,也没有“天然酥饼”。明知道产品中已经加进去很多油很多糖很多盐很多味精,还相信它是纯天然的食品,因为包装上的“天然”二字而找到心理安慰,这不是自己蒙自己嘛? 所以,保障自己食品安全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尽量买天然形态的东西。 然后,我们再考虑一下,自己的选择取向有什么问题。 我前面说过:没有一种欲望的满足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你有“好色之心”,人家就给你加色素;你有“怜香之心”,人家就给你加香精。你喜欢筋道,喜欢脆爽,喜欢细嫩……人家就有可能用一些所谓“有科技含量”的手段,来满足你的一切口腹之欲。 所以,保障自己食品安全的第二个要点就是:买色泽口感正常的东西。 不要过分追求那些好得异乎寻常的美食。碰到这样的食品,要好好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被食物的“美色”所蒙蔽。 前面也说到,环境质量对于产品的品质关系非常大。不知道产地,没有生产者地址和名称,也没有市场管理者负责的东西,质量肯定是缺乏保障的。 所以,保障自己食品安全的第三个要点就是:如果可能的话,买产地环境质量最好的产品,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关于食品的购买,本书最后一章会详细地为你提供实用的超市购买技巧) 有些消费者听说某些食品可能有污染问题,就集中吃少数几种自己认为放心的东西,殊不知这样做是最危险的。如果选购多品种、多产地、多种加工方式的食品,就可以尽量分散风险,让污染物的危害不至于积累起来。 俗话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如果真的在乎食品安全,在乎自己的健康,为什么不肯多花一点钱,买更优质的食品呢? 也有一些人提倡购买本地、应季的食品。这个原则没错,本地的东西不用大老远拉过来,成熟度就会高一些,用不着催熟味道也很好;应季的菜品果品得到足够的阳光和温度,自然营养价值高一些,也无须太多保鲜处理。 不过,凡事也不能走极端。有一次记者采访我,一定要让我谈谈不是应季的食品如何坏,不是本地的产品如何糟。我说,如果非应季东西不买,北方地区有好几个月的冬天,天寒地冻没法种菜,大家恐怕就只能吃白菜萝卜老几样了,营养能够吗?如果非本地的东西不买,那么香蕉芒果橘子这些南方水果北方人就没法吃了。 东西有总比没有好啊,营养增加一点总比不增加好啊。我们只能说,在同类的东西当中,优先选本地和应季的产品比较明智。 此外,要想食品保证安全,还要注意少吃野生动物。千万不要以为“野生=安全”。因为野生动物没有经过检疫,最容易传播各种病毒和病菌。非典和禽流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农家的鸡接触农药化肥除草剂老鼠药的机会都很多,所以柴鸡蛋未必是最安全的鸡蛋,柴鸡也未必比鸡场的鸡更令人放心。 那么有人说,果子狸不吃了,那我吃野菜吧?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让人放心。且不说乱挖野菜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现在野菜也未必能幸免于污染。比如公路边的野菜会吸收汽车的尾气、轮胎和沥青留下的污染。食用它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还不如让它的绿色保留下来,给我们吸收污染,制造氧气,更有利于生存质量。 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发现,我已经给出了“原生态”食品基本概念: 1.天然形态 2.色泽口感正常 3.产地环境质量优良 在很多场合,我一直在重复着这样一种观念:食物是人类和自然的最后联系了,如果我们切除了原生态食物这一中介环节,那么我们人类就彻底切除与大自然的联系,也许,这也是我们人类最后的一道防线了。 我想,我提出“食物原生态”这一概念,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实际上,人类几千年以来的大部分时光,都是这样度过来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最初都是靠简单的食物和简单的加工方式来获得生命的能量。现代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食品种类和美味,同样也带来了现代工业最可怕的污染和加工合成,这些改变自然的工业化饮食产品,我一直认为,是人类对自然的反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享有现代文明的同时,尽量使食物最接近于原生态,这是我们目前最好的生活方式。 同时,原生态食品理论摒弃社会上流行的“吃素”“吃粗粮”“吃野生食物”等等绝对化的饮食观点,原生态理论认为,对于人体来说,无论是吃肉还是吃粮,无论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选择的标准不在于某一种食物被绝对夸大的单一性能。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馈赠了如此众多的食品,每一种都是瑰宝,人类都可以尽情地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