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甘肃乳业空有资源却难发展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  更新时间:2008/6/24  

无论是养殖业还是加工业,甘肃乳业都还远远达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标准。资料照片

    细心的消费者都会发现,兰州的乳品市场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地品牌,伊利、蒙牛等品牌乳品大行其道,而曾在本地市场风光无限的好为尔、佳佳等品牌乳品却难觅踪迹,只有庄园、雪顿在奋力支撑陇原乳业的颜面。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目前的甘肃乳品企业在夹缝中生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拥有丰富牧草资源的甘肃乳品企业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呢?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方面———

    规模小难以应对

    当日,记者从省乳制品饮料行业协会了解到,今年1至3月,全省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完成产值1.77亿元,同比增长23.6%。生产乳制品1.93万吨,同比增长9.27%。其中液体奶1.52万吨,同比下降1.1%;完成出口交货值6250万元,同比增长74.03%。而这一数据与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年乳品消费量31.1公斤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更与蒙牛等一些国内知名乳品企业的销售量是无法比拟的。

    这一窘境的形成,该协会秘书长秦小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甘肃乳品企业的规模小,品牌成色不够,没有足够的资本走向全国市场。如果甘肃乳品仅靠本来就不大的区域性市场来维持,面对国家已经着手的行业规范、整合势头,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的,压力也是空前的。这位熟悉甘肃乳品行业情况的秘书长还说:“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这是一部旨在规范乳制品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引导生产企业合理布局,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乳制品加工和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明确要求,已建加工项目(企业)要按照准入条件进行2年的限期整改,逾期未达到准入条件规定的,金融机构将停止提供信贷支持,电力部门依法停止供电,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也将依法采取相应措施,以规范乳制品加工行业秩序。”

    与此同时,6月4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出台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其中坦承:目前,我国乳制品工业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问题,如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加工能力过剩;养殖水平低,企业与奶农关系不协调,原料乳供应不稳定;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失衡,市场竞争失序;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等。为此,在产业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作为西北乳制品工业区的甘肃要根据市场需求,主要发展便于贮藏和长途运输的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适度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乳制品。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骨干企业。该政策的出台,必将会加快我省乳品企业“洗牌”重组、整合兼并的步伐。

    众品牌单打独斗

    在如此态势下,让我们再来看看甘肃乳品企业的现状。目前,甘肃有大小乳品企业近30家,但真正堪称上规模的企业却为数不多。遗憾的是这近30家乳品企业都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众多乳品品牌的存在,一方面没有培育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品牌间的不良竞争,限制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由此,各个企业产品的终端形象十分混乱,严重制约了甘肃乳业品牌的传播和市场推广。由于缺少具有高忠诚度的乳品品牌,使甘肃乳业品牌不仅在全省没有地位,在全国市场上更缺乏影响力。

    2006年,在我省颇具影响的好为尔曾远赴上海寻求突破,但面对沪上本土品牌光明及国内知名品牌的打压,也仅昙花一现,便杳无声息。而在甘肃本土市场,由于甘肃乳业中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外埠乳品企业大举占领陇原市场,蒙牛、伊利等品牌已占领甘肃50%至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究其原因,一是甘肃乳业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单凭某一家企业很难做大做强;二是整个行业单打独斗,缺乏集中分散优势为整体优势,将单个企业的小品牌整合为一个或几个大品牌的运作能力;三是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且奶源基地建设没有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同步,资源优势没形成产业优势。所以才出现了像庄园这样的产品尽管在区域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与蒙牛年200多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可就是沧海一粟的局面。

    缺政策举步维艰

    当日,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副总闫彬认为,发展奶业需要打造一个稳固的产业链,包括饲料生产、良种培育、奶牛饲养、牛奶收购、冷藏贮运、加工、包装等方面,使很长的产业链形成联动,并使相关产业链的成员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乳品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去年以来,由于饲料、原奶价格的上涨,乳品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出于占领本地市场,谋求自我生存的考量,乳品企业纷纷投入了各种买赠形式的“价格战”,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呼吁,但面对市场挑战,乳品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其主旨则是一来不要在竞争中失去本地已占领的市场份额,二来以图在销售淡季时有“喘息”时机。就庄园乳品来说,今年春节前,每箱百利包达到了28、29元,而目前却为25、26元。可以预见随着夏天的到来,乳品消费需求存在减缓态势,乳品企业需要承担潜在风险。因为乳品企业每天收购原奶的数量是稳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时听闻奶牛养殖户倾倒牛奶,纷纷外迁或转行的情况。据悉,仅去年,我省就有百余头奶牛远赴陕西,因为陕西对于奶牛养殖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奶源基地的建设。

    闫彬还说:“去年以来,尤其四季度,面对奶价的上涨,我们曾向省物价局提出了调价申请,尽管有关方面也确认企业在亏损经营,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予以核准我们的调价申请,我们只能‘打掉牙齿和血吞’,在亏损中艰难经营。其实,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奶牛养殖户,如果企业倒闭的话,受损的不仅只是企业本身。”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甘肃乳品企业面临的加工能力有限,市场销售有限,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缺乏像马铃薯、林果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仅靠企业图强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谋发展另觅新途

    “得奶源者得天下”,这是奶业市场的共识。而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草地面积2.41亿亩,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601万亩,其中紫花苜蓿77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作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畜牧大省,奶业理应走在前面。然而在西北五省区,甘肃奶类总产量仅高于青海,位居第四,而人均占有奶类则排在最末,奶源短缺成了甘肃奶业发展的瓶颈。

    据了解,就甘肃乳品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一定政策支持力度,导致市场奶源紧缺,乳企生产能力不足,销售额上不去,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显得免为其难了。可我们欣喜地看到,甘肃乳品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敢于“引狼入室”,与国内的乳品大企业联合建厂或采取其他的合作方式,并“与狼共舞”,共同推进甘肃向奶业大省转变。2007年11月,兰州市政府与伊利集团合作建设兰州花庄乳业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该奶源基地的建设,将为跨区域组建乳业联合舰队,实现资产、品牌、经营整合的提供示范,也为甘肃省地方乳业的重组联合、做大做强提供新鲜经验。该项目的启动,不仅可遏制因饲料涨价、奶价下滑的局面,而且还可让奶农吃了“定心丸”。

    据悉,庄园乳业目前也正与新加坡一家乳品企业进行或做洽谈事宜,以图借其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境外上市,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拓宽产品的消费市场,使群众喝上优质奶、放心奶。 (记者张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