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半月談:治理食品安全 如何用好全民監督雙刃劍
文章来源:半月談  更新时间:2013/1/9 11:11:00  

 

  2012年,隨著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網友自發加入到監督的隊伍中,網絡成為揭露問題的新戰場。網友的積極參與將事件第一時間傳遞給消費者的同時,卻也讓一些謠言“渾水摸魚”得以傳播,傷害了正常的食品產業。專家認為,用好全民監督食品安全的力量,既應強調群防群治的格局,又不應矯枉過正﹔既要集微薄之力推動食品安全,又要避免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傷害國民對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

  網絡曝光展現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

  2012年對於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吳恆來說,無疑是特殊的。2011年,在得知自己愛吃的牛肉可能是用牛肉膏制造的假牛肉后,吳恆就決定,要做一個收集專門曝光食品安全問題的平台,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食品安全現狀,提高公眾防范和主動監督的意識。隨后,他創辦了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搜集了近3000篇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報道,繪制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一度還因為點擊量過大而導致網絡癱瘓。

  吳恆對記者說,作為一個學生,自己的社會資源和渠道都非常有限,但網絡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平台,讓信息更加有效迅速、無門檻地傳播出去,極大地降低了傳播的成本,這是自己通過網絡去傳遞食品安全信息的最大原因。“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每個人在食品安全面前都遭遇同樣的風險。以前媒體可能隻能影響一部分消費者,現在網絡跨平台的效應,能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更多資訊,自然會成為食品安全監督的新戰場。”

  吳恆的這一舉動只是網民參與食品安全監督曝光的一個縮影。2012年6月,一款名為“中國求生手冊”的應用程序就走紅網絡,上架蘋果商店僅短短三天,累計下載超過10萬次,這款以食品安全事例為主要更新內容的應用程序一度頗受熱捧。

  微博名人、天使投資人薛蠻子也在自己的《蠻子文摘》中推出了“舌尖上的另一個中國”系列,網羅了眾多食品安全問題供網友查閱,並提出“推進食品安全生產前進一毫米”的口號,得到廣泛認同。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網友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對政府加大監督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作用,將激發政府更好地發揮職能,更有力地監管食品安全問題。

  吳恆表示,一個事情發生在網絡世界中將產生更大的效果,正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消費者通過網絡的平台團結起來,發出自己的聲音,網絡將這些聲音匯集成了一種力量,擴大了影響力,才能去改變食品安全的現狀,“能推進哪怕一毫米,都是值得的”。

網絡謠言如何止於智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也導致很多謠言被恐慌性傳播,謠言傷農現象頻繁出現,給我國食品企業和農業生產帶來極大損失。

  2012年5月,有微博稱,“黑心商販用針頭對准了尚未到成熟期的西瓜,所注射的是禁用食品添加劑——甜蜜素和胭脂紅”。而事實上早在2006年此消息已被《新聞記者》雜志評為年度十大假新聞。

  2012年10月,有認証用戶發布微博,“十幾斤重的小豬養到200斤的成豬,隻需5到6個月。飼料是用100斤糧食拌幾十斤添加劑制成,添加劑含有大量激素”。2012年12月,又有報道稱,“一隻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隻需要45天,是用飼料和藥物喂養的,投喂的飼料能毒死蒼蠅”。由於缺乏畜禽養殖的專業知識,對現代科學發展的進度認識不足,許多網民看到上述消息后都表示十分擔憂。

  事實上,肉雞需要喂養半年才能出欄的情況,早就變成了歷史。專家介紹,40天左右出欄在世界范圍也屬於正常水平。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秘書長馬闖告訴記者,養殖業生長周期的縮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影響:育種技術的不斷提高、飼料營養結構的合理和養殖環境的提升。

  厲曙光認為,由於部分消費者缺乏專業性,一些消費者在現象面前不能看到本質,再加上“說話無罪、炒作有理”,有時候就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以點代面,導致一些個別現象被不斷放大,加深人們的恐慌情緒,對相關食品產業造成較大傷害。

  謠言被一次次粉碎后再獲“新生”,究其原因,“一是傳播謠言的人影響力遠遠超過辟謠的人,二是消費者傾向於把他們最先接收到的信息當作真的,三是消費者對負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美國普度大學博士、科普作家“雲無心”說,不信專家信傳言的現象發生,說明政府在風險交流方面做得還不夠。

構筑食品安全之牆仍需群防群治

  打鐵還需自身硬。專家認為,對於食品安全問題,政府、公眾、科學家都應該“零容忍”,必須形成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杜絕監管盲區,即從食物制作的源頭、到最后的去向,都必須建立起完整的監管和溝通渠道,重罰監管,才能筑起食品領域的“安全牆”,才能打消網民心中的疑慮,用事實讓謠言無處生存。

  據介紹,目前我國食品領域法規太多,有些還互相沖突,管理部門權責重疊或監管灰色地帶的存在等根本性問題仍未解決,在部分分管領域“各管各的”現象仍然存在。監管部門需要改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監管風格,避免真空地帶。

  還需建立強化企業和產品的准入、退出機制,對違法企業實行“殺一儆百”式的處罰。有不少網民都表示,應提高生產企業准入門檻,細化許可審查要素標准,對部分重要品種經營單位實施單獨許可登記,嚴格証照管理﹔退出方面,要加強行業清理整頓,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生產經營單位。在產品退出方面,要完善不合格食品、過期食品召回、退市的管理制度。

  加強風險交流,也是監管部門應注意的。厲曙光認為,應鼓勵更多專業的學者積極參與到科普工作中,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辟謠或解釋,讓公眾了解“吃的真相”,做好風險交流,而不是讓一個村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都被無限放大。

  上海市政協常委、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沈建華建議,面臨相關的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管理部門除了切實加強監管外,也應該及時到位地履行面向公眾的信息服務功能,向公眾提供清晰、全面、專業而又通俗的信息服務,抓住一切機會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