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9万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中国十大宜居小城”,享有“中国硒谷”“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美誉。城市发展好不好,人民生活幸福不幸福,食品安全不能缺位。
2022年8月,安康市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制定了《安康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分解细化创建任务,出台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建立协调、联动、督导机制,实行清单式管理,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形成了市、县两级政府高位推动、各部门协同创建的良好工作格局。“政府部门统一主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中……
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政同责”
“家事国事天下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并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安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制定出台《安康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任务分工》等政策文件。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将食品安全列入对各县区、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负面清单,严格督考问效。高规格成立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定期召开信息交流、形势会商、风险研判、考核评议等会议。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近三年未发生级别以上食品安全事故,2021、2022年连续2年被省食药安委评议考核为食品安全工作A级等次,2022年我市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从2021年的80分上升为84.64分,位居全省第二。
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是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实绩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下最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烦恼”,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坚强决心。
高位推动,狠抓“两个责任”落实
自中、省安排部署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工作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两个责任”落实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实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高位谋划,快速推进,严抓落实,细化措施,跑出落实“两个责任”工作加速度。
34名市级领导与48家A级主体全面建立包保关系,全市7460名市县镇村干部包保35698家主体,全面实现了食品安全包保对应关系100%建立,全部完成“三清单一承诺”。市食药安办创新制定了“12332”包保工作模式(即“一书两函三表三清单两通报”),实现“两个责任”落实有机融合,闭环管理。市、县两级采取“两函+风险点+流程图”的方式,督促包保干部按每季度照单履职;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自查表,落实落细企业主体责任。“12332”包保工作模式受到省食药安办的充分肯定,被国务院食安办工作简报刊载。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安康市制定印发了《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八个十”专项行动方案》。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小作坊、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学校食堂、餐饮服务、旅游景区、特色民宿等8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市、县两级分别选择600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打造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样板,示范带动引领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落细主体责任,保障食品安全。
尽职履责,护佑百姓“舌尖”安全
汉水河畔“龙舟”上河园的微风习习、“鬼谷子”故里石泉老街的熙熙攘攘、“富硒产地”紫阳民俗小区的屋角飞檐、“因茶致富”蒋家坪的如画青山,美食街区、餐饮店铺香飘其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掀起共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热潮,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群众的食品安全满意度显著增强。
——治理源头,确保市民“菜篮子”丰盛又安全
强化源头治理,生态环境部门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监测和防治工作,排查涉重金属矿区113个,保护周边耕地面积17224亩,降低粮食镉等重金属超标风险。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使用和非法添加禁限用药物,从源头管控食品安全。完善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终端669家,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单位516家,使用追溯二维码标识40万余份。市民只要“扫一扫”二维码,蔬菜种植的播种、施肥、防虫病害、采摘、农药残留检测等信息就能一目了然。
——严格监管,夯实从业者主体责任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安康市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和重点防控措施责任清单》,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风险排查“三本台账”。全面推行检查标准化、手段智慧化、整改台账化、管理闭环化“四化”管理模式,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工作制,强化日常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抽检监测“雷达”作用,紧盯重点环节和品种超额完成抽检任务,食品风险监测合格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8%以上。针对抽检发现的问题,确定重点检查项目,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以食品生产“一品一码”和食品销售“电子台账”为核心,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形成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数据链”,实现食品安全信息“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问题可追、风险可控”。加强网络餐饮食品监管,约谈外卖平台负责人,拧紧平台主体责任“螺丝”,推广使用“餐食封签”,守牢外卖配送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紧盯进口冷链食品、校园食品、网络订餐、特殊食品、预包装食品等问题易发多发环节,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铁拳”出击严打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340件,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智慧监管+明厨亮灶,让百姓吃上“阳光餐”
后厨干净卫生吗?就餐安全吗?某餐厅后厨员工在作业时未按要求配戴帽子口罩,被监控抓取,远在几公里外的市场监管部门远程喊话餐厅立即整改。消费者就餐时通过透明玻璃或高清大屏,即可看到后厨操作情况,让曾经“闲人免进”的后厨重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呈现……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向科技要效率、向智慧要效能,运用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餐饮“明厨亮灶”“提档升级”和“智慧监管”,全市实施“明厨亮灶”的餐饮服务提供者9628家,其中,1161家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100%,1128家餐饮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信号接入省局平台,进一步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基础,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三小”改造,擦亮城市美食名片
针对小餐饮、小摊贩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无健康证和经营场所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建立了“七有五达标”标准,采取“隐患排查—先期整改—问题通报—查处违法—结果反馈—实地核查”的闭环管理模式,破解小餐饮监管难题,保障小餐饮提升改造驶入“快车道”。打造出骆家庄、党校路、黄沟路、西城坊、天一食尚街等多条小餐饮示范街区,让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酱香浓郁的“安康蒸面”、香辣爽口的“牛肉米线”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块“金字招牌”。针对小作坊隐蔽性强、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以“底数清、情况明、抓提升、创品牌”为目标,制定“一户一策”,建立“一户一档”,实施对标整改,大力推进食品小作坊园区建设,开展特色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工作,培育“精特美”优质地方特色食品品牌。通过创建活动,全市将打造100家标准化小作坊、15条餐饮示范街区,提升改造500家小餐饮。组织开展首届安康味道“五名”(名店、名宴、名菜、名小吃、名厨)评选活动、安康市第六届烹饪技能大赛、安康味道特色主题宴席展、特色美食品鉴暨美食展销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安康特色美食文化,充分发挥餐饮业促消费、稳就业积极作用,打造“安康味道”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全市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放管服”,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则经济兴、百业兴”。针对我市食品产业龙头企业不多、生产自动化率偏低和标准引领能力较弱等不足,总结出了“监管+X”深化“放管服”助力食品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制定印发了《帮扶食品企业30条措施》,深入开展食品生产领域“1+1+X”包保帮扶企业纾困解难活动,对食品企业在许可申请、换证、变更及日常生产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指导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品牌。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家数由2020年的370余家增长到现在的近500家,建成了一批以石泉深鲨富硒食品为代表的预制菜产业园区。指导陕西羊羊羊食品有限公司、岚皋县烛山食业有限公司等预制菜及富硒食品生产企业120余家,解决企业生产、检验问题200余个,为企业节省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紧系民生”。食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衡量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标志。当前,安康市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多角度、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大力营造创建氛围,提升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过程成为群众“获得感”与日俱增的过程,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中国食品其安全记者陈茜 通讯员桂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