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吉林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收储中心经理王守信时,他正在焦急地协调工作人员卸载刚从黑龙江购进的四火车皮原料玉米。
“企业两条生产线已经停了一条,库里还有2万多吨玉米,按每天加工1150吨计算,余粮仅够企业维持生产20多天。”王守信说,刚从黑龙江购入的玉米以四等粮为主,但价格却达每吨2260元至2280元,“四等粮卖出了一等粮的价”,原料价格把成本又推高了100多元,加剧了亏损。
王守信给记者算了一笔企业的“盈亏账”:目前,市场上原料玉米价格逼近2300元/吨,加工各项成本约每吨700元/吨,而企业主要产品淀粉价格在不到2900元/吨“每生产一吨淀粉就要亏100多元”。
相比于亏损,让王守信更“上火”的是“无米下锅”。“到今年新粮上市前,企业原料粮的缺口在40万吨以上,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在‘黄金玉米带’也无粮可买。”王守信坦承,从2005年建厂以来,企业现在到了最危急的关头。王守信所说的适合玉米种植生长的“黄金玉米带”位于我国吉林省,核心区域为长春平原。
在哈尔滨、绥化、肇东等地“跑了一周原料玉米”的吉林省松原市某大型粮食深加工企业采购部徐经理刚回到企业。“目前,企业的库存很难维持到6月份,而到新粮上市前,企业缺口超过20万吨。”徐经理说,“现在是农民手里没有粮、贸易商手里也没有粮,只能东拼西凑。”
这些天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副处长王涛经常接到企业的“借”粮电话。“等米下锅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打电话‘借’粮,但政策性粮食支配权限在中央。”王涛说,“同时,现在吉林省库存又在高位运行,库容难以释放,形成矛盾。”
记者了解到,在2013年粮食大丰收和国家启动临储政策保护农民利益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出现粮食企业库容超负荷运转困难。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粮源短缺,全省大部分粮食深加工企业面临“断粮”难题。王守信、徐家万等人呼吁,国家尽快在吉林省启动定向销售临储玉米。“国家释放临储玉米将平抑不断高涨的玉米价格,但这并不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因为农民现在手中基本没有粮了,全在粮库里。”王守信说。
2013年,“天下粮仓”吉林省粮食产量达到710.2亿斤,商品量630亿斤,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在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产销倒挂、外销和加工需求不足,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不足的严峻形势下,吉林省通过争取国家支持、放宽贷款条件、地方政府承诺担保等措施,主动破解影响收储的矛盾和问题,农民没有出现卖粮难和“打白条”等现象,农民利益得到保护。截至今年4月30日,临储玉米收购期限结束,吉林全省收购新粮729.3亿斤,其中国家临储玉米收购567.8亿斤,加上2012年存储的玉米,库存超过负荷。
王涛说,“吉林省最大收储能力在1000亿斤左右,现在库存持续高位运行,而今年保守预计粮食商品量在570亿斤,如果秋粮上市前调销数量达不到400亿斤,势必出现新粮收不下、储不下,将直接影响农民粮食变现。”
粮食主产区吉林省四平市到3月末库存达104.6亿斤,其中临储粮92.6亿斤。市粮食局调控科科长李树喜说:“满打满算还能容纳20多亿斤粮食,新粮上市前保守算得移出60亿斤才能保证库容解决今年收粮的问题。”
与此同时,运力矛盾也影响着吉林省的粮食调运。据悉,吉林省粮食外运能力每月在30亿斤左右,到新粮上市前,即使满负荷调运,也只能外运210亿斤左右。“事实上,吉林省的有效仓容仅375亿斤,也就是说超过500亿斤粮食储存在罩棚和简易露天囤中,加大了粮食安全储存、管理的难度。”王涛说。
据了解,吉林省现有的粮食仓储设施、收储能力、接收发运能力、烘干能力主要是“十五”前形成的,不少设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当时5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适应,但现阶段吉林省粮食产量已稳定在650亿斤以上的阶段性水平,仓储能力严重不足。
库存居高不下、粮食调销困难、仓储能力不足、深加工企业原料粮短缺……尽管竞价销售政策已经开启,但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采取更多措并举化解问题。
一是对粮食深加工企业定向销售临储玉米。二是组织省间调拨。多位基层粮食系统干部建议,国家根据销区企业仓容状况,优先安排吉林省临储玉米调出。三是加大对仓储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少粮食干部表示,由于粮食收储企业历史包袱重,效益低,自我发展能力差,资金缺口大,亟需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四是加快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郭翔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