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来临之际,记者对乌鲁木齐市豆制品加工作坊进行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八成豆腐作坊没有手续,它们多藏匿在城乡接合部的居民自建房内,加工现场不忍直视。
现场目击:擤完鼻涕又捞黄豆
3月4日,记者接到爆料来到宣仁墩村一队乐华三巷。在一栋自建房一楼,有一间房子门前堆着如锯末般的粉状物,"这些是豆腐渣,门前有豆腐渣的都是在加工豆腐。"爆料人说。
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作坊内,灯光昏暗、雾气腾腾,有一个忙碌的人影,脚下到处是脏水,地上有油垢和泥土的混合物。房间南侧放着6个生产豆腐的木头架子,架子里放着做好的豆腐,架子周围、内侧也积着一层油垢。在房间的西侧,有3个一米多高的皮桶,桶上有黑乎乎的油垢,桶内正冒着蒸汽。一名工人没有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他的衣服和裤子上沾满了碎豆腐和油渍,他用手从盛黄豆的桶内捞出黄豆,再放到一个盛着水的桶里。其间,这名工人突然擤了下鼻涕,搓了搓手,又直接用手去捞黄豆。
在乐华六巷的一栋自建房内,也有一家豆制品作坊,有4名工人,一条狗在作坊里蹿来蹿去,豆腐渣与煤块混堆在一起。
旁边有另一家豆腐作坊,占地约20平方米。房东称:"这是村里规模最大的豆腐作坊,每天要生产300公斤豆腐。"
这家作坊里有豆腐皮和豆腐干,环境与前两个作坊类似,地上积着黑色污水,墙壁上结着霉斑,打(机锈迹斑斑,部分黄豆已发霉、腐烂。
记者在宣仁墩村调查发现,全村共有5家生产豆腐的作坊,其中一队有4家。
一作坊的工人说:"来这里才知道豆腐竟然是在这种环境里生产出来的。自从进了豆腐厂,就再也没吃过豆腐,很多时候,原料都是发霉的。"
连日来,记者对乌鲁木齐市11家豆制品作坊作了调查,它们分布在高新区河北东路、水(沟区西虹东路、沙区仓房沟路等路段巷道内的自建房内。作坊大多生产场地小、环境卫生差、隐蔽性强。
记者调查得知,大多豆制品作坊就近贩卖,流向当地菜市场、豆腐店或餐厅。
3月4日,宣仁墩村一家豆腐作坊工人把豆制品搬到一辆面包车上,开车驶向通嘉世纪城,在一家豆腐店前停下,把豆腐块、豆腐皮和豆腐干搬到店里。"我们的豆制品卖到附近的市场和菜店。"宣仁墩村一家豆制品作坊负责人说,豆腐店需要豆制品就会跟他们联系,他们再送货上门。
这名负责人说:"因为这一片区豆制品作坊较多,竞争激烈,我把销售渠道拓宽到飞机场、石油新村、铁路局、美居等片区,每天要销售200公斤豆制品。村子里5个作坊,每天向市场上销售近1000公斤豆制品。"
采访中得知,小作坊生产的豆制品,都流向了农贸市场、早市、餐厅和小区里的蔬菜店。
乌鲁木齐市一家通过QS认证的豆制品加工厂负责人窦志强告诉记者,豆制品的制作程序一般是精选大豆、浸泡、清理去杂质、(制、浆渣分离等,生产、储存车间需分开,工人需穿着统一工装、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并持有健康证。他说:"乌鲁木齐市有近200家豆制品加工点,80%都是家庭式作坊,没有任何手续。环境卫生极为恶劣,产品没有任何保障。"
乌鲁木齐市质监、工商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承认这一说法。"大多数的豆腐作坊都是家庭式生产,没有任何手续,加工环境差。"乌鲁木齐市工商局一名负责人明确表示:"目前乌鲁木齐市只有3家豆制品加工厂取得QS认证,极少部分上规模的豆制品加工点,虽有手续,但不全。"
这名负责人说,开豆制品加工厂必须要有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检验合格证等证,"豆制品加工点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曾长期参与首府豆腐作坊生产环境治理工作的乌鲁木齐市质监局一名工作人员说,豆腐黑作坊生产的豆腐没有任何包装,生产原料、添加剂使用情况不明,其危害显而易见。监管瓶颈:各管一块难成合力
"这个地方的豆腐作坊,都好多年了,工商、质监部门都来查了无数次,也查封过,但过后照样开。"宣仁墩村党支部书记王治祥说:"作坊租的房子大多数是村民自己的,我们也不好干涉,只能把情况向工商、质监部门反映。执法部门一来,作坊就关门,走了后,照样开。"
高新区工商局地窝堡工商所一副所长说:"去年去作坊现场,我们按照无证经营查封了,并要求对方补办手续。但作坊场地小,环境也达不到质监部门的要求,证照办不下来,又悄悄地营业。"
乌鲁木齐市质监局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因为豆腐作坊分散、隐蔽性比较强,导致查处较为困难。因为豆腐作坊投资小、流动性强,查封了再换个地方,照样开业。"
"整一台打(机,弄几个架子,买几个桶子,就可以开工了。"窦志强说,租金加上购买机器资金不到2万块,一个豆腐作坊就可以开工。
"正规工厂生产豆腐的利润空间大约在30%,这些小作坊因成本低,利润空间在50%."窦志强说,一个作坊一个月下来能挣将近2万元。
"工商部门管营业执照,质监部门管产品质量,卫生部门管工厂的环境卫生。"地窝堡工商所有关负责人说,三部门都管,但因管理权限过于分散,导致在对作坊治理上,难以形成合力,且容易发生相互推诿现象。
他山之石:集中统一管理才是出路
据了解,2007年11月初开始,乌鲁木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市工商局、卫生局、公安局、行政执法局、各街道办事处相互配合,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相关要求,对所有达不到生产许可要求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该停产的停产、该取缔的取缔,对部分达标、有潜质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帮助其走上正规化生产道路,并逐渐做大做强。
"当时,豆腐作坊被纳入重点治理范围,关掉了不少作坊。"乌鲁木齐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导致当时有部分市民吃不上豆腐,治理也不了了之。
乌鲁木齐市质监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内地一些城市由市政府牵头,拿出一块地,并建立统一的厂房、车间,把分散的豆制品加工厂房统一搬到政府指定的区域进行生产加工,厂房车间的设置都是统一的标准,也便于管理。
窦志强也支持这一做法,他说:"如果政府重视,可以按各自区县进行统一规划。"
窦志强说,最终,这样不仅方便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其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也很卫生,让百姓吃到放心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