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菜价调控,绕不开一个“话分两头”的老问题,如何既防“菜贵伤民”,又防“菜贱伤农”。业内专家认为,提升产销对接率并建立蔬菜生产“政府+市场”保障体系,是其中的关键。
记者在采访沪郊闵行区浙林蔬菜合作社时了解到,这家合作社的蔬菜基本不进批发等中间环节,而是三大直销对接渠道:一是向专门的直销配送渠道供货,进入超市;二是每周两次进入对口的居民社区卖菜;三是周边地区各类单位的食堂团购。“所以他说的田头价是直销价,相当于批发价。比一般分散菜农的田头价,高了不少。”
而在消费者一头,上海闵行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人士举了“农社(社区)对接”的例子。他说,“对接以后,消费者在零售终端可以买到批发价,也得了实惠。”上海敏顺合作社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一家就对接了60多个小区,自产加上配菜,确保品种的多元选择,加上政府的相关扶持,可以确保平均菜价比当地一般的零售价低二成左右。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上海本地产蔬菜的产销对接率已达五成。这个比例在国内城市中还是比较高的。蔬菜市场有个规律,只要有一个价格“谷地”,就会对周边菜价产生影响,从而起到稳菜价的作用。
此外,在沪郊,不少合作社都投保了三种农险:一种是大棚等设施的灾险;一种是土地出产物的灾险;一种是淡季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
同时,上海安信农保公司还在与民政部门研究,酝酿设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数保险的可能性。如果统计部门公布的、连续“3个月内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平均月度同比涨幅超过一定值”,经民政部门确认的“低保”等各类民政救助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将作为保险的标的。
“在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中,菜价的比重较大。如果这个险种能够设立,那么与淡季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相配合,蔬菜的产销两头都有了一定的保障安排,既防菜贵伤民,也防菜贱伤农。”石践向记者这样描述。(记者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