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农民卖菜难与市民买菜贵两大难题,继“农超对接”之后,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农社对接”开始出现。市民只要写下订单,转天农田里的新鲜蔬菜就会及时送到,蔬菜既新鲜价格也相对平稳,这种蔬菜生产基地和社区之间的有效对接,让市民尝到了甜头。
在天津市河西区佟楼副食店的蔬菜销售区域有一个蔬菜直营柜台,家住附近社区的王大爷每天早上八点前都会来到这里,把前一天和销售员预订好的西兰花、小西芹、彩椒等蔬菜装进购物袋中。
销售员:王大爷这是您昨天订的西兰花、彩椒这四样菜。王大爷:好嘞好嘞。再给我拿点儿西红柿、土豆、蒜毫。
王大爷告诉记者,他随时可以来店里填写一张订购单,预订次日需要的蔬菜,到时候进店拿货、交钱,谈到这种新颖的买菜模式,王大爷说:
录音:现在买菜可以提前一天到这预订,给他一说,第二天上午就能送到,价格也便宜,不光新鲜,摘得特别干净。
据了解,佟楼蔬菜直营店是以北辰区清水源蔬菜生产基地为依托的。记者随后来到清水源基地,在这里看到:三千多亩的设施农业大棚种植着油麦菜、菠菜、西红柿等七、八十个蔬菜品种。
每天凌晨,新鲜的蔬菜被农民采摘下来之后,立即进行抽检、保鲜包装,配送车,在日出之前,就将刚采摘下来带着露珠的蔬菜直接送进社区直营店。记者跟着工作人员体验了这一过程。
录音:听众朋友,我现在是早上的五点钟,我看到很多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蔬菜的搬运和装车,现在有五辆车准备运往市里,每辆车可以装载200-300斤的蔬菜,我看到蔬菜有香芹、黄瓜、西红柿,都是今天夜里刚刚采摘的蔬菜,现在我们马上把蔬菜送到市里十个直营店,第一站先去往佟楼。咱现在上车,走。
车行四十分钟,第一站来到了河西佟楼的直营店。七点多钟,来买菜的人开始增多。几位市民对记者说:
录音:这菜比较新鲜,黄瓜西红柿都是早上新摘的,像这个有基黄瓜吧,别的地方都卖7快多,这卖六块多。我经常这来买就这一家,价钱也不贵,新鲜还便宜,这不这买还便宜呢,3块多,鲜菜都早上新来的,每天吃的东西都在这块,主要是方便还有价格适应百姓这一块。
据了解,“农社对接”是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之后一种新的产销模式的尝试。指的就是农民、农产品和社区的对接,清水源蔬菜基地在本市进行了率先尝试,目前在市内六区有十家农产品直营店作为销售终端,清水源基地负责人刘长安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录音:我们这个正常的农民卖菜,一个是地头收购价,再拉到批发市场,他要加价,到批发市场小贩们再弄走再加价,再到菜摊,得加三层价,每人加30%就是加了一倍。农社对接,减少了两个环节,一个是30%利润,不就等于减了60%么,减少以后,市民得实惠。
同时,这种“订单式”的种植模式,也让种植蔬菜的农民掌握需求,有计划的组织生产,缓解了卖菜难的问题,农民也尝到了甜头。刘长安介绍说:
录音:我们得到直接的好处就是我们拿到了订单,我们种是定向的,种完就有人要。到这有多少就点钱走人了,农民特别高兴,心里美。他就不愁卖了。
另外,农户直接对接市民,建立蔬菜直营店,使蔬菜品牌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也保障了食品安全。天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张建树处长告诉记者:
录音:从我们农委抓源头,把住源头的质量安全这关,比如说产地的环境,在生产的环节中,我们把握好了一些投入品的使用,产品出产地之前,要有一个检测,来保证质量安全。通过这几个方面,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是咱们的产品基本能够保证无害化,能够让市民消费放心。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从屹教授认为,农民和社区对接做直销,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从效果上说,对于农业生产,市民生活、社会管理来说是一个多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