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窍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诀窍3.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
诀窍4.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在餐巾里(适用女性)。
诀窍5.落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诀窍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那样特别容易醉。
诀窍7.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也是个好东西。
诀窍8.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是酒后的解酒佳品。
诀窍9.蜂蜜水解酒后头痛;西红柿汁解酒后头晕;新鲜葡萄解酒后反胃、恶心;西瓜汁解酒后全身发热;柚子解酒后口气;芹菜汁解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红;酸奶解酒后烦躁;香蕉解酒后心悸、胸闷;橄榄解酒后厌食。
专家提醒 六类人群喝酒需节制
一些病症禁止喝酒,或只能少喝酒。
1.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如果大量喝酒,会引发胃穿孔,这样的患者应少喝或不喝酒。
2.有高血压、脑溢血、血脂稠、心肌梗塞等病的人,酒后会引起突发病,严重可能猝死,最好一点酒都不喝。
3.有酒精肝、肝硬化、肝炎的人,喝酒后本来功能就受损的肝脏负担更加重,最好一点酒都不喝。
4.孕妇、糖尿病、痛风者,不能喝酒。
5.吃了感冒药、安眠药、镇静剂的人,不能喝酒,以防加重病情。
6.空腹喝酒易引起低血糖,喝酒前应适量喝点糖水,但不要饮醋。
醉酒后怎么办?
1.轻度醉酒的人,一般经过休息和饮水后能恢复。酒醉后要注意保暖,如出现抽搐、痉挛时,要防止咬破舌头。
2.醉酒者不要平躺,这样很可能被自己的呕吐物回灌窒息而死。正确的姿势是侧卧。
3.不可以喝醋、喝茶解酒,醋和茶都不能解酒,反而刺激胃肠,损伤肾功能。
4.可用冷水浸泡的毛巾敷,一条敷在后脑,一条敷在胸膈上。
5.如果自行无法解决或者情况严重,最好到医院救治。
喝醉酒一次就等于得一次肝炎
人们都知道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但很多人都有过喝醉酒的经历。那么,喝醉一次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武警部队健康顾问、中国老年保健学会专家组成员万承奎同志讲述他的健康“秘方”时提到:“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对此,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陈志海教授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长期醉酒对人体伤害相当大,这个比喻是指醉酒对肝脏的伤害不亚于得肝炎。而醉酒的次数多了,就会真的患上肝炎。”
如果一次大量饮酒,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因为短期内摄入大量乙醇会增加肝脏的氧气消耗,使肝脏组织缺氧而致小叶中心型坏死,这是乙醇肝毒性的特征表现。另外,醉酒还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共济失调或昏睡、昏迷症状。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及肝功能障碍,甚至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若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中毒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慢性酒精中毒,还会危害一些器官,如导致胃炎和胃溃疡以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等。
解决醉酒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人体重要器官以及中枢神经、血液尽量少接触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乙醛”,降低乙醛对细胞的氧化能力。
抵抗乙醛在人体内蔓延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物质是人体自身产生的AldDGH2,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抵御乙醛、并在乙醛到达肝脏之前就把它分解成无毒的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脱氢酶。RU21中的活性成分通过激励人体腺体产生大量脱氢酶,达到加快分解乙醛的效果,提高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从而本质上解决了醉酒的问题。
饮酒时,酒精经由胃部和肠道进入血液,这个过程被称作“吸收”。酒精被酶代谢,这种酶(乙醇脱氢酶)是体内的一种化学物,可以分解其他化学物,它把酒精代谢所产生的毒性物质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能够被人体迅速转化为能量,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然而,不论摄入多少酒精,在一定时间内,人体只能代谢一定量的毒性物质。所以,酒精代谢常常会使过多毒性物质进入血液,进而导致对人体重要器官和功能的严重损伤。
专家称解酒药并不解酒
春节期间各大医院肝科、消化内科接诊的饮酒不适者人数也开始攀升,其中不少患者是因公务被迫饮酒的老病号。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饮酒前后采取保护措施,比如提前服用XX金樽、XX护肝解酒药等产品,或者按照民间“秘方”指点,酒前先喝酸奶、多吃肉,酒后吃草莓、香蕉、饮解酒汤,甚至吃片阿司匹林。
吃了解酒药就能放心大胆饮酒?中医和西医专家均指出,大多数解酒办法对缓解酒后不适的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酒药并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护肝保肠胃最“靠谱”之策还是少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
病例:迷信解酒药终成酒精肝
“每年年底前单位都要出面请各路‘关系户’吃饭联络感情。我奉命陪酒,一周连喝五场,晚晚喝到吐!”在某事业单位任职中层管理人员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第五次酒宴后受凉,导致胆囊炎发作,提前结束了陪酒的“光荣”使命。颇具戏剧性的是,接替赵先生的是一位以“海量”出名的同事,但他陪了一次也感觉不适,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不到30岁却已有了“酒精肝”。
赵先生表示,自己也知道过量饮酒伤身,但因公喝酒有时不干杯不行。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身体的损害,赴宴之前,同事们都会提前喝解酒药保肝,或者先喝一杯酸奶来保护肠胃。得病的那个小伙子,还经常向大家推荐各种解酒“秘方”。赵先生有时劝他少喝点,他满不在乎,说“没事,我吃了解酒药!”为何他常吃解酒药,却没受到保护?赵先生有些迷惑。
“解酒”是假象 酒精仍伤身
“哪有什么解酒的神丹妙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消化科余绍源教授指出,解酒药“解酒”其实是假象,顶多是缓解酒后腹胀、恶心、呕吐、泛酸的感觉,更多时候是心理安慰作用。
他表示,酒精(乙醇)进入体内,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吸收,空腹时人体对酒精吸收最多。越是度数低的酒,身体吸收越快。进入体内的乙醇90%至 98%被完全氧化,释放出的能量被机体利用,其他则通过肾以及肺的呼吸排除体外。通常认为,人体氧化乙醇的能力是在一小时以内氧化10毫升乙醇。从这个角度来说,药是没法替身体“消化”酒精的。
如果一次饮酒超过这个量,就会导致酒精在体内积聚,存得多了,就容易中毒。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池晓玲教授说,乙醇进入肝细胞后,氧化为乙醛。而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使其代谢发生障碍。长期过量饮酒,将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
解酒药有时反而损肝胃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雷切尔·弗里曼和阿伦·卡罗尔近日在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撰文指出,从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澳大利亚酵母酱(vegemite)到喝水,网络上提供了无数种防止喝醉或缓解醉酒的方法,但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表明这些方法真的管用,而研究显示,有些办法反而有害健康。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马克·西格尔指出,喝过酒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或退热净可能导致肝病或胃痛。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联合进行实验来验证常见解酒法的功效。这些办法包括止痛药托芬那酸、神经阻断药物心得安和治疗恶心、眩晕的托烷司琼三种药物,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洋蓟和仙人掌果四种食物,以及果糖解酒法。
实验发现,干酵母、琉璃苣提取物和托芬那酸对部分受试者的某些症状有缓解作用。但研究人员没有发现“说服性证据”证明这些物质确实可以防止喝醉或治疗醉酒。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半岛医学院的医学教授埃查德·恩斯特还指出,醉酒是个人基因、体质、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找到一种有效的解酒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例如有的醉酒者若在一个烟雾缭绕、声音嘈杂的酒吧里过一夜,头疼症状就会加重。
午饭饮酒好过早晚饮酒
余绍源指出,醉酒没有良方可解。要避免醉酒伤身,一是要适量而止,不要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饮酒对人体的利弊,与酒量和体质有关,不可常饮、多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疾动火”。
二是选择饮酒时机。“最好是选择日间饮酒,例如午饭时喝酒,无伤大雅。”他说,忌讳早饮和晚饮,即空腹饮酒和晚上睡觉前饮酒,尤其是后者,因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脾胃受累,易生痰,动火助欲,更易致病。
中医认为,很多食物有“解酒”的功效,如萝卜、香蕉、梨、柚子、西红柿、水蜜桃、枇杷、桑椹、葛花、菊花、扁豆等,葛花解酒汤等更是解酒名方。不过,池晓玲表示,中医的“解酒”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地缓解头晕、呕吐、反胃等酒后不适感觉,缓解的效果也因体质而异。她强调,“解酒方”并不能根除酒精对身体的损害,因此绝不能据此认为自己有了“盔甲护体”,就可以毫不节制地饮酒。
“中医认为酒性温,有毒,因此,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的人不适合饮酒。”余绍源说,因外伤或者女性经期导致失血的人也不能喝酒。此外,肝脏功能不好尤其是各类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肝病的患者务必不可沾酒,否则加重肝脏负担,使肝病复发或恶化,乃至诱发肝昏迷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