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这个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极富价值的“蓝本”———在政府主导下,将责任“一竿子”落实到底,让监管部门“放手”履职尽责,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社会力量,统筹城乡、综合治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从而实现了药品市场持续规范、城乡居民饮食用药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有人称其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平凉模式”。
“平凉模式”在引起中央、省级媒体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解决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食品药品安全的诸多思考:其将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什么样的新经验,将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带来什么样的新思路,将为民生改善探索什么样的新模式?
重视民生:把百姓健康作为一号工程
食品药品安全屡屡处于舆论的探照灯之下。
“瘦肉精”、劣质白酒、劣质奶粉、抛光大米、上色水果、地沟油……食品不安全,药品掺杂使假,一时间令人们惶恐不已。
食品药品安全怎样监管,如何监管?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
“保证老百姓的食品药品安全是我们政府的重要职责,如果保证不了食品药品安全,就是政府的失职!”这是市委书记陈伟在相关会议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表明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极大重视。
确保一方百姓的饮食用药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在平凉,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整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有序的工作制度。
2007年,平凉市全面统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调整为由市长任主任、6县1区政府及近20个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任委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提升组织领导规格,扩增责任部门,整合食品药品监管。各县(区)、乡镇政府也成立相应机构,设立办公室,从而健全了覆盖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组织领导体系。
平凉是农业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7.5%,全市70%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也分布在农村。把农村居民的饮食用药安全问题解决了,平凉市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才能算真正到位。
从2003年开始,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精神,平凉市持续不断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把监管重心下沉到乡(镇)、村社,夯实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基础。
2006年以来,平凉市6县1区的102个乡(镇)都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村级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或食品药品监督所),配备食品药品专干,各村主任和村文书分别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乡(镇)政府、村社组织以其特殊的工作优势担负起了保障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农村市场“有人管、经常管、能够管”,实现对农村市场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督。
关乎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连续多年写进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1月出台的平凉市“十二五”规划,更是以专门章节明确了食品药品安全任务、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等,为平凉市勾画出了下一个5年食品药品安全发展的美好蓝图。充分显示了平凉市委、市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坚强决心。
“你看,这是县政府与我们签订的《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责任书》”,2011年11月9日,华亭县食药监局局长薛汉青拿着一摞文件,告诉记者,“县政府与县局签订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县局又与下面3个小组都签了这样的责任书,一旦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将在第一时间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失职、渎职责任。”
薄薄一纸责任书的背后,是千钧重的责任。
2007年以来,平凉市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县区、乡(镇)、村社逐级签订,政府与职能部门,各级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与辖区内食品药品单位分别签订责任书,从而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盲区、全覆盖”的责任体系。
与此同时,责任督查考核启动,监管生产者更监督监管者,较差者可能被“摘帽子”。
今年年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深入崆峒、灵台、泾川、崇信4县(区),详细了解掌握各县(区)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市人大和政协都会定期不定期的对《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这些检查所有路线都事先保密,甚至还会在途中临时调整,让许多养殖户和经营者猝不及防。
在平凉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流通、餐饮、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各个领域,监督检查的“网”越织越密。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的“飞行检查”正成为常态,既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更监督基层执法人员是否严格履职。各级政府接受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评估和绩效考核;对监管中不作为和乱作为,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平凉市从创新组织领导体系入手,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解决了农村地区监管机构“短腿”、监管工作“断档”等突出问题。10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关注民生: 加大投入为百姓“买幸福”
平凉市政府副市长李生发多次强调,要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就必须采取最严格的准入,最严肃的监管、最严重的处罚、最坚决的取缔、最严厉的问责,让食品药品安全成为不能碰的高压线。
五个“最严”几乎涵盖了食品药品安全链上的“来龙去脉”和政府监管工作的全部职责。
五个“最严”如何落实?一个难题无法回避:资金。有了资金才能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从而支撑食品药品安全城乡一体化顺利向前推进。
一边是资金困难,一边是民生幸福,平凉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这体现出一种执政智慧:食品药品不仅解决广大群众的饮食用药问题,还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来平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平凉市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13.02亿元。在医药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凡是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事项,地方政府都予以优先考虑,积极解决体制机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影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问题。
市政府首先做出表率——在全省组建成立县级建制的平凉市餐饮保健化妆品监督所和科级建制的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评价中心,共增加编制15名,解决经费10万元。
有50万人口的静宁县是一个国扶贫困县,去年财政收入仅5000万元,一个县级干部一年的办公经费只有2000元。在如此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静宁县今年拿出100万元经费用于食品安全和药品监管工作,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同时,组建县餐保化监督所,一次划转6名执法人员,解决103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专款为该所购买了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执法用车。
静宁并非特例。在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后,平凉市各县区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庄浪县成立了药品稽查大队;
——崇信县局编制从6人增加到10人,监管经费8万元,为历年最高;
——华亭县组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评价中心,一次性解决餐保化监管人员编制10名,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和监管经费20余万元,人均经费超过了当地公安机关。
崆峒区政府针对崆峒区局只有5名工作人员、无办公场所、经费不足等困难,在全区人员编制不增加的严峻形势下,从其他单位压缩出20个公务员编制调整给该局,从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择优录用20名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食品、药品、法律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充实到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在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为该局购置一层办公楼。
保障民生: 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年初,华亭县居民柳玉刚向县食药监局反映县城东关什字的早餐摊点卫生条件差。当天,该局立即联合卫生、工商、综合执法大队对各摊点的经营设施、食品安全状况、摊点环境卫生及从业人员的体检合格证明等多项内容进行了严格检查。对符合条件的摊点,统一纳入监管范围,实行定时监控;对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又不按要求整改的摊点,予以强制取缔。现在,早餐点的卫生逐渐变得好起来,显示出综合施治的威力。
几年来,平凉市涉及药品安全监管的发展改革、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公安等8个部门坚持在各自职责任范围内推进药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断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卫生、农牧、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11个部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努力保障百姓饮食安全。仅2010年,市县相关部门就开展了25次联合检查。
一些食品药品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协作的合力中逐步解决:
——食品药品监管与卫生部门联合,在全市推行医务人员用药“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有效防止了抗生素滥用、超适应症用药、重复用药等不合理现象;
——公安部门开展精神药品检查,查处违法经营户5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人;
——社保部门对医保定点单位药品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对有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行为的定点单位,一律取消刷卡功能;
……
记者了解到,每逢“五一”、元旦、春节以及中高考前后,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工商等部门都要进行联合检查,从厨房卫生到粮油酒肉采购、再到留样检测等,每一道环节都检查得非常仔细。
各部门的监督力量攥成了一个有力的“拳头”,直击食药安全问题。
今年,我市在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督查调研中发现,小摊点、小作坊、小餐馆、小宴席、小型奶牛散养户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明确监管部门,这“五小”既有生产行为,又有经营行为,有的还提供餐饮服务。谁来监管他们?卫生、工商、质检都可以管,但以谁为主、责任如何划分,似乎又不十分明确。
九龙治水、分段切割管理,其后果是人人都可以管、人人都可以不管,出了问题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平凉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这一弊病。今年7月,经3个月调研,十易其稿,平凉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修改的《平凉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出台,全面建立责任机制、管理机制、监管机制、信息机制、应急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八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坚持属地化管理,突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工作要求,解决了职责划分、日常监管、监督考核等重大问题,为监管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平凉市餐饮服务摊点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平凉市农村家庭宴席监督管理规范(试行)》,对餐饮服务摊点管理作了进一步的细化。
改善民生: 让城乡百姓享受均衡服务
如今,在平凉市各城市社区。居民可以方便地买到多品种、零加价的药品;在偏远的村庄,农民能在家门口买到放心、价廉的药品;在大型超市,上架商品各项信息标得明明白白。这都是平凉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实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之前,平凉市农村医疗诊所的药品供应基本处于一个多渠道、监管缺失的状态。一些游医、不法商贩乘虚而入,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农村,农民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2007年,平凉市政府把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的建设纳入到了各级政府工作考核责任目标中,开展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盲区、全覆盖”的农村“两网”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开放式配送、规范化管理的食品药品供应网络和以政府监督为主,“三员”监督,行业自我监督,社会监督为辅“一主三辅”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让游医、不法商贩在农村没有了立足之地。
开放式配送不仅为农民群众送去了放心药品,更重要的是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健康的关怀送到了家门口。全市通过公开、公示确定食品药品配送主体企业17家,备案登记食品药品配送业务员174名,并签订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配送合同,登记备案农村食品药品市场固定经营户5240户,改造达标食品网点、农家店634个,药品供应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市98%以上的乡村。
宣传也是监管。打一场全民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保卫战,这是平凉市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思路之一。为此,平凉市通过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五进”、“清理家庭小药箱”一系列措施调动群众参与食品药品监督的积极性,增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意识。
去年,华亭县一居民发现安口医院门口有人在询问如何供药,怀疑是非法商贩,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县食药监局。经检查,此人车上全是非法批发药品,执法人员当场予以没收。这位举报的居民因此获得88元奖金。平凉市不断拓宽和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两年来,全市共受理投诉举报49件,经查实处理47件,兑现奖励4550元。
一系列的宣传和激励措施,使平凉市老百姓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如今,遇到违法广告或药品质量等问题,很多消费者都会主动向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举报,食品药品市场的违法活动在平凉已成过街之鼠。(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