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稻谷年产量为6.5亿公斤左右,竟有近600家大米加工厂,平均下来,每个企业只能加工700多吨,有的小作坊,每年的加工量只有几吨。众多小加工厂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造成了大米加工产能过剩,直接影响新疆大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民建新疆区委会呼吁:整合新疆大米产业,打造新疆大米产业的大企业,塑造新疆大米的知名品牌。 在干旱缺水的新疆,水稻算是一种稀有作物,它主要种植在新疆的泉水溢出地带,乌鲁木齐米东区、温宿县、疏附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为新疆大米主产区,也是当地一种特色产业。由于缺水,新疆水稻种植面积一直徘徊在100万亩左右,稻谷年产量约6.5亿公斤左右,年产大米4.4亿公斤左右,而新疆大米年消费需求约7亿公斤,每年需从内地调入大米3亿公斤左右。因为大米加工工艺简单,设备投入小,门槛低,新疆现有近600家大米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远远超过新疆稻谷总产量,设备利用率只有20%左右。其中,有加工许可证的企业100多家,小而散的无证加工厂超过400多家。 由于稻谷保管期限最多1—2年,如储存方法不当,较易造成加工大米爆腰多,导致碎米率偏高以及霉变等,还会影响口感和出品率,致使新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多不愿自行收购、储存稻谷,基本上采取即购即销的方法,快速推出。新疆大部分稻农将稻谷委托当地大米加工厂代加工,然后进行销售,只有少部分加工企业采取收购稻谷加工成品牌大米供应市场。 “单打独斗”的小企业要发展就要拼命争夺原料,这又使得大多数中小大米加工企业又因资金和仓储条件有限,经常出现加工原料偏紧,不能正常开工,形不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又没有品牌效应,各企业各自为营,常常是在价格上恶性竞争,无法与内地大米以及内地品牌大米抗衡,造成新疆大米企业普遍效益低下,实力不强,稻农和消费者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去年,乌鲁木齐米东区就有两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争抢原料而在天山网上大打口水仗,最后惊动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各级领导出面协调解决问题。 “新疆大米产业需要大企业来整合。但现在是‘有条件,缺能力’。”1月14日,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粮食局党委书记雍其新在自治区两会表示。同时委员们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推动建立粮食产销区协作机制,逐步提高大米加工行业准入门槛,扶持大企业,淘汰生产条件差的小企业,推动有规模的大米生产加工企业整合大米市场,改变新疆稻谷加工产业规模小、质量差、品种杂、效益低的现状,提高稻谷产业化经营程度,提升新疆地产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区内大米经营企业实力,确保区内大米市场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