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这一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较快,对热能、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需求量相对较多。此时期婴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胃容纳量很小,胃壁肌肉不发达、机能较弱,肠壁较薄,渗透性好,肠内的病毒极易透过肠壁进入血液,造成感染。婴儿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储存有限,尤以铁、钙、维生素D、维生素K、叶酸等容易发生缺乏。1岁后,进入幼儿期,此时生长发育速度较婴儿期减慢,但消化系统功能增强且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
出生半个月的婴儿除母乳或奶粉等液体流质食物外,宜加维生素D或鱼肝油,4~5个月宜开始添加鲜果汁、绿叶菜汁,以补充维生素C。4~6个月宜补充造血的主要原料铁质,亦可添加鸡蛋黄粉。7~12个月的婴儿,营养要丰富多彩,辅食宜多样,可添加一些肝末、瘦肉糜、碎菜、米粥、果汁、面条、饼干、面包、鱼泥、豆浆等。婴儿忌吃生冷、坚硬、不洁、变质、多糖(淀粉)之类不易消化的食物。幼儿营养应丰富,宜吃些蛋、豆制品、鲜鱼、青菜、水果等配合食品,宜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搭配,婴、幼儿均忌食辛辣、厚味、刺激性食物,忌食黏糯难消化食物,零食、甜食也应慎食。
婴、幼儿期宜吃的食物
母乳婴儿出生2周内的母乳又称初乳,其营养价值最高,质量亦好,并含有抗体,可增强婴儿对疾病的抵抗力,所含丰富的吞噬细胞,可以抗感染;半个月至1个月之间的母乳为过渡乳,其中蛋白质含量提高;9个月内的母乳为成熟乳,其营养成分与婴儿的需要大体相当;而10个月以后的晚乳,营养价值较低。古医籍《随息居饮食谱》载:“乳汁,气血所化,补血、充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利关节、壮胃养脾、聪耳明目,初生借以成长,强壮小儿,周岁即宜断乳。”
牛乳:母亲缺乳,宜服用牛乳,与母乳相比,每100毫升牛奶所含的脂肪、热量与母乳相近,但蛋白质含量高出近2倍,其蛋白质主要是含磷蛋白质——酪蛋白,也含白蛋白与球蛋白。此3种蛋白都含全部必需氨基酸。清代医学家王孟英曾说:“牛乳甘平,功同人乳,小儿失乳者,牛羊乳皆可代也。”为了适宜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蛋白质需要量,应加水稀释,以降低蛋白质浓度。
米油:又称粥油,熬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俗称浓米汤。《本草纲目拾遗》认为它有“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的作用,还有的医家认为“浓米汤可代参汤,大能补液填精”,甚至还有“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的赞誉。婴儿在缺少乳汁喂养时,也适宜服食浓米汤。
鱼肝油: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两种物质,它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应该注意的是给婴幼儿服用必须注意剂量。正常婴儿每日用量为1丸或三滴浓液,2岁以后不必再多食。
鸡蛋黄: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铁、钙等物质,有预防小儿软骨病(佝偻病)、小儿贫血的作用,亦有补脑益智的效果,鸡蛋黄能补中益气、益肾滋阴、养血润燥,供给婴幼儿营养不良者尤佳。
鸡内金:又称鸡肫皮,具有健脾胃、消食积的功效,适宜婴幼儿期食积胀满、消化不良和小儿疳积者服食。《要药分剂》中说:“小儿疳积病,乃肝脾二经受伤,以致积热为患,鸡内金入肝而除肝热,入脾而消脾积,后世以此治疳病。”千百年来,民间也习惯用鸡内金放入细沙中炒至棕黄色取出,研成细末,加入白糖拌食,对小儿消化不良和疳积颇为有效,若再加炒白术末,其效更佳。
鹌鹑蛋:鹌鹑蛋富含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及铁、磷、钙等,这些物质的含量比鸡蛋要高,对小儿发育生长颇多裨益。尤其是小儿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者,食之尤宜。可把鹌鹑蛋放在米汤内煮熟,每日早晚各食1枚,连续食用3个月。
苹果:现代研究,微量元素锌是组成酶蛋白的主要成分,对性腺、脑垂体的发育和活力起着关键作用,体内缺锌的儿童不仅身体矮小、性发育障碍,而且智力低下及思维迟钝。苹果含多量的锌,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皆有益处。
婴、幼儿忌食的食物
竹笋:《随息居饮食谱》指出:“小儿勿食,恐其咀嚼不细,最难克化也。”现代医学则认为,小儿忌食,是由于多吃竹笋会妨碍对钙和锌的吸收。
糯米:其性黏腻,难以消化和吸收。《本草纲目》说:“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婴幼儿消化力弱,故当忌食。若煮粥吃,另当别论。
荔枝:性质温热,多吃极易上火,且对牙齿的保健也有害,会产生口腔内热,形成龋齿等口腔病症。因此,婴幼儿切忌多食。
婴幼儿期,由于咀嚼能力差,消化能力弱,还应酌情忌食栗子、黄豆、豆腐干、柿子、柿饼、蚕豆、辣椒、洋葱、田螺、螺蛳、蚌肉、蚬肉、螃蟹、白砂糖、肉桂、芥菜、胡荽、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