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钙有征兆
如今,像佝偻病、鸡胸、驼背等典型的缺钙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但是,轻度的缺钙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问题依然突出。如果您的孩子不进食牛奶及奶制品,那么,他十之八九存在缺钙问题。
轻微缺钙或者缺钙的早期,主要表现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磨人,不听话爱哭闹,脾气怪;睡眠不安宁,如不易入睡、夜惊;出汗多,不该出汗时也出汗。其实,很多的缺钙症状很不典型,它们只是发生某一症状的危险因素而已,如龋齿、近视、荨麻疹,甚至是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发烧、拉肚子等,这可能都与缺钙有关。
六种因素影响钙吸收
1.年龄: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钙的吸收能力强,年龄增长,钙的吸收率就下降。婴幼儿可高达50%~60%,儿童青少年30%~40%,成年人20%~30%,中年人10%~20%,60岁以上低于10%。所以从幼年开始摄入足够的钙,对老年时的骨骼质量,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
2.维生素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保持血液中钙和磷的比例,使钙和磷能够钙化,沉积在骨骼中,所以在补钙的同时,必须要有维生素D参与,钙才能被吸收利用。
3.愈是缺钙吸收率越好,机体不缺钙时,吸收率低,摄入的多余的钙就从汗、尿中排出体外。
4.高脂肪膳食或对脂肪吸收不良时,会使钙与脂肪酸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皂而影响吸收。
5.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以及紧张、抑郁、愤懑等情绪状态也会影响钙的吸收。
6.食用含草酸高的蔬菜,如茭白、竹笋、菠菜、苋菜,可使钙成为难溶解的草酸钙而不易吸收。如果在下锅前,先在热水锅中炒一分钟,可除去蔬菜中的大部分草酸。
钙含量
一般来说,钙制剂或钙保健品都标有含钙量。标明含钙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含钙化合物的量;另一种是含钙元素的量。营养学上习惯用钙元素的毫克量来表示。常用钙化合物的含钙量为:乳酸钙13.0%,碳酸钙40.0%,磷酸氢钙23.0%,葡萄糖酸钙9.0%,氯化钙27.2%,醋酸钙23.0%。而保健品市场上习惯以化合物含量来表示。因此,当您的孩子缺钙时,千万要看清剂量,比如您要给孩子每天补500毫克钙,选择的是葡萄糖酸钙,那么您如果补500毫克化合物,只相当于45毫克的元素钙,与标准补给量差90%还多。
吸收率
曾几何时,商家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出了这个“吸收率”法宝,一时之间让人眼睛一亮。实验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给缺钙的小白鼠补钙,可能会达到90%,但是许多钙保健品却竟敢喊出吸收率100%,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其实,对钙而言,人体的吸收率只能达到30%左右,而且还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预防科学院营养及食品研究所的实验观察证实,很多钙保健品的钙吸收率都差不多。
维生素D
影响钙吸收最主要的因素是维生素D,确切地说是体内的1,25-二羟维生素D。这种活性的维生素D是食物中的维生素D与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再合成维生素D3,然后在肝脏,尤其是肾脏中经羟化反应而生成的。它能促进钙在小肠甚至在结肠中的吸收。如果人体缺乏1,25-二羟维生素D,钙的吸收只有10%。如果补充了维生素D,并在肝脏与肾脏合成了1,25-二羟维生素D,在重度缺钙的情况下钙的吸收率会增加到60%左右。
价格
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价格和成本是相关的,但在钙保健品中,价格却是和广告费相关的,说得明白一点,如果您不认真推敲,很可能花了很多钱买来的却只是亮丽的外壳。一磅奶(454克)含钙约在500毫克左右,它的价格仅3元左右,却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一天的补钙量。选择钙剂,价格越低越好,含钙量越高越好。
补钙法则
补钙量因人而异,一般补充到每日供给需要量(RDA)的1/3~1/2。粗略计算,保健补钙为:婴幼儿每天可补200~300毫克,学龄儿童为300~400毫克,青少年为500~600毫克,成人为300~400毫克,孕妇和乳母为400~600毫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补钙产品有近200种,但钙源只有十余种,常见的如碳酸钙、氧化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羟基磷酸钙以及各种氨基酸钙等。在选择钙保健品时,首先要考虑钙含量,其次是钙溶解度和吸收量,再次是价格和口味。理想的钙剂除了应具备钙含量高、溶解度好及在胃液中释放率高、吸收率好、无副作用、服用方便、口感好等特点外,还应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物质,使其达到既补钙质又促进钙的吸收。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是碳酸钙,因其价格和含钙量适合我国普遍钙缺乏的国情。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最流行的是柠檬酸钙,它是目前公认的吸收率较高,对人体刺激较小的钙剂。
专家意见:补钙,过犹不及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表明,儿童长期吃钙过多会使血压偏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个专家组对3~5岁的79名儿童对照观察发现,摄取热量为1000卡的食物中,每毫克钙,就可使收缩压下降2毫米汞柱。
钙虽为人体必需的元素,却不是十全大补丸,补钙也并非多多益善。科学实验证明,用钙过多,易致便秘。一些仅含钙的制剂,若用量过多,可导致人体磷的缺乏。磷与神经组织密切相关,同时又反致骨软化。体内钙浓度升高,就能成为多种疾病的祸根,如眼内房水中钙浓度过高,可沉淀为晶体蛋白聚合,引起白内障而失明;尿液中钙度过高,在膀胱中容易形成结石,给尿路留下隐患,尤其是在同时摄取较多维生素D时,可能会将肝、肾等重要生命器官像骨骼一样“钙化”,丧失功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给孩子补钙时切不可盲目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