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健康提示 >> 四季保健 >> 春季保健 >> 浏览健康提示
春天饮食有讲究忌食酸性食物 宜食大枣山药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年03月10日    关注度:     【字体:
    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也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然而春天乍暖还寒,气候不稳定,细菌也在滋生,人们极容易得流感、肺炎、麻疹等疾病。那么,在这样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人们应该吃什么才对身体最有好处,才可以增强抵抗力、避免生病呢?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天为肝气旺盛之时,“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酸的食物会影响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并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也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而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要注意的是,“甘味”并不完全指“甜味”,除了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在这些食物中,首推山药和大枣。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时“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而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在春季更应该格外注意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而大枣不仅对脾脏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在春天多食用,最好是切碎了泡茶,最后将碎枣一起吃下。

  春天经常吃山药或大枣,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并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

  春天忌食的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

  补充阳气 增强抵抗力

  春天饮食要养阳:阳是指人体阳气,泛指人体的功能。要吃一些起到温补人体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体抵抗力,抗御以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特此推荐一些生活中因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葱。

  韭菜

  一年四季长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的韭菜最好吃,正如人们常说:“韭菜春食香,夏食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就需要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祖国医学又认为春天人体肝气易偏旺,而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春天吃韭菜最为适宜,由于韭菜不易消化,一次还要吃得过多。

  大蒜

  春天多吃大蒜,不仅因为其性温,也可以补充人体之阳,并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于细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天应该多吃些大蒜,此外大蒜还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功效。

  葱

  春天多吃些葱,不仅可以补阳散寒,也同时含有的葱蒜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多吃小葱能诱导血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

  此外,春季对于需要滋补调养的人,可以用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炖鸡或煨肉等,但爱过敏的人在春季一定要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

  总的来说,春天要多吃大自然在春天贡献给我们的食物,注意增甘省酸,补充阳气,就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达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早春吃蔬菜还应盯准“老三样”
下一篇文章:最适合春天的饮食减肥小技巧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