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在退去,凉爽的金秋渐渐登场。正当人们庆幸酷暑终将过去的时候,一些秋季的高发病正蓄势待发,虎视眈眈欲向人们袭来。“秋泻”就是其中之一。
与夏季腹泻多因细菌感染不同,“秋泻”多是病毒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机体自身抵抗力虚弱,病毒得以乘虚而入。
成人“秋泻”多因为天气转凉,不注意衣物的增减,或过食生冷,腹部和胃肠受凉而致。通常仅有腹泻表现,虽也可能伴低热、呕吐、乏力等,但多不太重,2—3天内可自愈,预后良好。小儿“秋泻”除保暖不当外,也有因接触患者而受传染的,其病毒主要为轮状病毒,表现为粪便常呈“蛋花汤样”稀便,内容物较少,甚至水样,无腥臭但有酸臭味,次数可一日几次至十几次不等。和大人一样,只要平时注意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并确保适时添加衣被,注意饮水进食卫生等细节,就能有效防止“秋泻”。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拉肚子,就想赶紧吃药。其实,秋天腹泻时,不妨不理它,让它泻一泻。这是因为,机体感染病毒后,其产生的毒素对消化道产生刺激作用,使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而出现腹泻。腹泻的过程本身就是排出病毒及毒素的过程,如果立即止泻,大量的病毒就不能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潜伏在机体内,使病程延长。另一方面,“秋泻”属于病毒感染,机体有一定的自我康复倾向,很多患者经过合理饮食调摄,就可以自愈。因此,秋泻开始的5—7天内,除非出现明显的脱水或其他严重表现,否则不要匆忙止泻。
当然,不止泻不代表完全不理会。饮食调摄和补水很关键。各种水果和蔬菜,会促进肠道蠕动,加重腹泻;而蛋类、肉类、牛奶、豆制品、糖等,可加重肠内异常发酵、胀气,都应少食或不食。小儿秋泻,母乳喂养者可继续;人工喂养者,应吃去乳糖的奶粉,或1/2稀释牛奶;已添加辅食者可吃稀粥或面片,但需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要尽可能少量频饮,必要时还可口服补液盐,以补充由于腹泻而使机体失去的水和电解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腹泻不见减轻,3天后出现的次数还在增加,有频繁呕吐、明显口渴等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