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健康提示 >> 亚健康 >> 综合症 >> 浏览健康提示
专家支招 消除“春节综合征”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年02月02日    关注度:     【字体:
    今天是春节长假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家住高新区的黄丽从昨天就开始烦躁,长假期间,走亲访友过得特别开心,一想到马上就上班了特别头疼。记者了解到,和黄丽一样,很多人在长假后出现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感觉身心乏力,工作时精神不集中,并有头疼、疲劳、胃口不佳、失眠、瞌睡等种种不适,有的甚至还伴有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这是得了“春节综合征”。

  如何尽快消除“春节综合征”影响,尽快投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呢?昨天,记者采访了鞍山市康宁医院心理门诊郑红主任和鞍山市三院急诊内科宋孚家主任,从心理、饮食方面为市民开出“药方”。

  恢复生活规律消除身心疲劳

  春节期间,黄丽参加了几场亲友聚会、同学聚会,没日没夜地疯玩,成宿地打牌、看电视,生活非常不规律。几天的玩乐,黄丽早把平时紧张的工作抛到一边。想到上班后立即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压力随之而来,除了身心的疲劳外,黄丽又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一想到上班就坐立不安,无法集中精神。

  【专家支招】

  要让自己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尽快终止过多的应酬,不要熬夜,中午争取一点时间午睡,使自己透支的体力尽快补充回来,而且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改善心理上的疲劳和焦虑。

  在应对紧张工作出现的焦虑时,可以通过看书或者写写春节见闻等先让自己的心情逐渐从过年的气氛中恢复平静,然后把自己今年的工作目标、近期要做的事写下来,并逐一考虑应对的方法。

  同时,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审视,塑造自己应对工作的信心,这样,对工作的焦虑将逐渐减少。

  看场电影,逛逛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可以放松心情。

  多吃素多喝水给肠胃减减负

  春节期间,记者了解到,各医院肠胃病的病人比平时有所增加,而长假后半段开始,也有很多市民感觉到吃什么都没胃口,什么都不想吃的。

  宋孚家主任告诉记者,这是长假后特别是春节长假比较典型的“后遗症”。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是春节最主要的内容,而且一般吃得比较丰盛,也比较油腻,容易使血脂增高。尤其是本来血脂就比较高的市民,就比较危险。而且由于生活比较没规律,容易暴饮暴食,再加上休息不好,市民很容易上火。因此,市民会觉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肠胃功能紊乱。

  【专家支招】

  提倡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品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其中蔬菜可多吃富含纤维的种类,如芹菜、西芹、竹笋、芦笋,以便消除肠胃里前段时间过多摄入油腻、高脂食品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有胃病的市民则不能多吃这类食品。

  要多喝水,必要时喝凉茶。但不要多喝咖啡、碳酸饮料。同时,也不主张把牛奶当成水喝,“牛奶更有营养可以只喝牛奶不喝水”的观念是错误的。

  最好的保健方式是规律、平衡的饮食,在节日里也不要暴饮暴食,摄入过多热量,使自己的肠胃不堪重荷。如果经常不规律饮食后再来作调节,还是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的。 记者王艳君春节假期,不少人狂过电视瘾。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让胃“暖和”的五蔬菜
下一篇文章:节后被亚健康综合征缠上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