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原因。如能注重随着时节科学地搭配饮食,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就能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危害。
流感及禽流感等疾病易发生于冬末春初,夏天多胃肠道疾病,秋天多咳嗽等等。疾病发生或旧病复发常有一定的季节性,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的节律相关联。其实,“生态卫生学”在古老的中医理论里早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高度重视,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中医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人的生理、病理相联系,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根据五行的原理,随时节变化调换五味,可减少时令病的发生,也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五行学说将风、春天、肝、酸味归为木;暑热、夏天、心、苦味归为火;湿、长夏、脾、甘味归为土;干燥、秋天、肺、辛味归于金;寒冷、冬天、肾、咸味归为水。
酸:能收敛固涩,用于虚汗外泻、久泻;苦:能泻、能燥、能坚,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有泻火存阴(坚阴)的作用;甘:滋补、和中、缓急,有补益作用,很多具有补益作用的药食两用品都是甘味;辛:是辛辣、辛凉的滋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行气的作用;咸:能下能软。
孙思邈言:“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痾,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意为能通过调节饮食祛邪治病,补养气血,调节心情,是优秀的医生),并主张顺应四时,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调节饮食起居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春应养生,夏应养长,秋应养收,冬应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