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健康提示 >> 饮食养生 >> 饮食杂谈 >> 浏览健康提示
食物相克真那么玄吗?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年02月13日    关注度:     【字体:
    食物中菠菜和豆腐、牛奶与鸡蛋……经常留意保健养生知识的人会发现,像这样的食物搭配已经越来越受到“批判”,它们都属于所谓“相克”的食物。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畅销书专柜中,曾一度被十几种有关食物相克的书籍所充斥,随便打开其中一本,就会被里面的内容吓着,除了以上两种几乎是“耳熟能详”的错误搭配,甚至土豆烧牛肉、黄豆炖猪蹄这样寻常的菜肴也被当做是食物相克的典范。

  因为一个“克”字,让很多人吃饭时“瞻前顾后”,总不忘问一句“这两种食物能不能一起吃?”而营养学家常劝人们要吃得杂一点、全一点,才能保证膳食均衡,可这一“杂”便免不了会碰到所谓“相克”的食物,真让人无所适从。

  “食物相克”真有那么玄吗?碰到像“牛奶与鸡蛋”这样普通又“相克”的搭配,吃还是不吃?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唐大寒教授。

  张湖德教授说,中医讲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食物相克并不一定是指两种食物同吃对人体伤害很大,但是可能二者的作用会相互抵消,比如吃人参的时候不宜同时吃萝卜和喝茶。另外,不同体质的人对食物的反应也不一样,阴虚体质的人多吃梨和西瓜这样寒凉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

  唐教授对记者说,现代营养学中并无“食物相克”一词,食物相克应该说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食疗保健养生实践和生活经验总结。但是这些经验难免会出现以讹传讹,湖南民间有一种说法:“要想死得凶,蜂蜜加香葱。”唐大寒教授自己曾尝试将这两种食物同时服用,并没什么不良反应。他认为,像这种盛传的可能导致中毒、死人的相克食物,一定是有条件的,如果蜂蜜是有毒的花粉酿制而成,那么不论配什么食物都可能中毒。

  目前市场上出现如此众多的有关食物相克的“理论”,唐教授认为应该辩证对待。首先,食物相克没有那么“厉害”,正常体质、身体健康的人,吃食物应该是没有禁忌的。其次,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某两种食物同吃营养可能相互抵消,这也是很多人推崇“食物相克”的主要原因。唐教授说,不同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或化学成分在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确实存在相互影响,导致某些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与利用。如茶叶中的鞣质可干扰食物铁的吸收,菠菜中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钙的吸收,但是这种相互间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现象。即使同时吃菠菜和豆腐会对钙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得看是草酸吃得多还是钙吃得多,退一步说,这餐钙的吸收少了,并不一定就会缺钙,下一餐钙占了上风,就会补回来的,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衡的状态。

  不过,唐教授也认为,如果是体质不好或是缺乏营养的人,应该有针对性地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选择,否则不利于健康的恢复。贫血的人,就不要吃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比如喝茶。

  比起“食物相克”理论,两位专家都表示,平衡膳食原则更为重要,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多吃,否则其危害性一定会大于传说中的“食物相克”。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吃瘦肉爆炒更健康
下一篇文章:养生中的十三种误区你有几个呢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