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安全示范 >> 浏览文章
天津静海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食品质量报    更新时间:2009年03月05日    关注度:     【字体:

静海历史沿革及现状

  静海位于天津市西南部,距天津市区40公里,东临渤海,西连冀中,南临沧州,北接津京,素有“津南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1414.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其中16个建制镇)、384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
  静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华北地区著名的传统食品大县。王口镇自清朝就经营炒货,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独流老醋也在清代就已成名,乾隆年间已为贡品,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醋”。清末独流厨师曹三创制的焖鱼绝技广泛流传。明清时期的独流白酒,在民国十一年直隶省第一次工业观摩会上获奖。“天津冬菜”、“静海红小豆”、“金丝小枣”已成为静海的品牌食品。
  静海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199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静海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让静海发生巨大的变化,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构建了精神和物质基础。

□ 陆柏函  刘向军

政府负责 职能部门指导多方联合

  静海县真正的大发展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30年。
  县委书记孙文魁在中共静海县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满怀激情地说,静海人民骨髓里深埋着奋进的种子,血脉中流淌着不屈的精神,具有在困境中开创新局面的光荣传统。当前,全县上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凝心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顽强奋进、合力攻坚的静海精神正在全县形成。静海,瞄准建立国家级循环经济区的总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三大战略,东进西联、打造中心;园区带动、三业并举;新城引领、一体推进;民生为本、强县富民。
  静海,自从被确定为第二批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县情,切实构筑“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以“关注民计民生”为切入点,抓关键、攻难点、带全局,扎实推进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
  在静海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县长陶润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县在大力促进和谐静海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食品药品监管,推进了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积极应对“三聚氰胺”事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他指出,要以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建一批生猪养殖、蛋鸡散养、良种鱼养殖场。新增设施农业9454亩,启动建设万亩都市型农业示范园和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与静海县县长助理兼县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袁景生及农委、商务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天津市工商局静海分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中笔者了解到,目前,静海县食品安全工作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袁景生说,静海县的食品安全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主要是由于政府重视,组织保障到位,工作得到强化。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把食品安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全县积极组织实施,从组织、经费等方面全力保障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县政府成立了以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静海县食品安全委员会,主管县长负全责。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围绕创建示范县的主要目标要求,政府先后制定《静海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静海县食品安全协管员工作职责》、《静海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综合评价标准》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责任。食品安全工作被写入了第十五届《静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

抓源头 树示范 标本兼治

  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源头是关键。据静海县农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县农委在加大无公害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无公害化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坚持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改善生产环境,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快种养业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
  截至2008年底,静海县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12.4万亩,蔬菜产量4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95%;无公害林果基地7万亩;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67个。其中,农业部认证无公害产品生产企业10家,市级认证畜牧业无公害产品产地110个、无公害牛奶产地达2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3个,已有43个水产品获得部级水产品认证资格。
  按照“五统一”的原则,该县在完善已建成的7个蔬菜和粮经作物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提升整体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带动能力。在新品引进、环保农药、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各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0余万亩。农产品基地平均合格率97%以上,其中无公害基地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8.2%,经销企业平均合格率达到98.6%,完成12.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申报认定工作。该县加强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开展产地环境控制工程,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地区设置了10个监测点,实行每年4次的定期检查和检测,蔬菜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加强生猪定点屠宰 管理供应安全双保证

  据静海县商务委负责人介绍,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提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自从全国开展打击生猪屠宰注水和注入其他物质违法行为活动以来,县商务委加大了对本区域生猪屠宰行业监管和猪肉市场检查力度,使县猪肉市场的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得到双重保障。
  县商务委成立了以主管主任、科长和具有执法资格工作人员组成的执法小组,会同其他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猪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市场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和注水肉、病害肉的加工、销售,严把市场准入关,发现违法行为取消其定点资格,实行一票否决,让百姓吃到“放心肉”,确保食品安全。
  县商务委统一制作企业台账,实行可追溯制度。对全县所有定点企业的生猪来源和屠宰检疫检验情况进行登记备查,每个定点屠宰企业都要做到将《天津市生猪屠宰及销售管理办法》和《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在厂区明显位置公开展示。建立日报制度,每天每个定点屠宰企业的屠宰数量、价格、生猪来源都及时登记、汇总并上报。组织各定点屠宰企业召开会议,重申各定点企业必须承担起食品安全和市场供应的责任。同时,要求畜牧动检人员加强监管,要对人民负责。
  该县在保证猪肉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全市率先进行生猪定点屠宰行业整合提升,整合扶持“众品”、“海洋”品牌,使生猪屠宰行业逐步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积极培养国际农产品物流、众品食业、海洋肉类加工等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使静海县成为辐射北方最大的猪肉加工基地。

创建质量监管 新机制和管理模式

  据静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人介绍,全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90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224家,还有66家食品小作坊,食品产量大,每年可生产加工各类食品近170余万吨,其中调味品年产量10万吨,酱腌菜100万吨,炒货40万吨,膨化食品、糕点、方便面、饮料等企业年产量20万吨,基本形成了南酱、北醋、西炒货的格局。
  县质监局根据静海食品大县的特点,开展了以查、打、管、扶、建为重点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查,以辖区责任制的方式,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质量档案,做到档案内容全面、有效,企业基本信息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全覆盖,小作坊已明示限区域销售。
  打,严厉打击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发现有违法行为的企业,坚决依法从快、从重查处,坚决铲除制售窝点,彻底摧毁其制假能力。
  管,制定巡查计划,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和原料进厂及销售台账。通过动态网络化管理手段,进行巡查、回访等日常监管。推行企业开业、歇业报告,企业回收食品登记销毁报告等制度。强化对企业原材料进货关的索证索票、进货记录和进货检验及年审材料审查,对变更、期满换证的企业、新获证企业进行监管和跟踪回访。加大无证查处力度,落实食品召回制度,强化出厂检验能力。对小作坊履行限制区域销售等质量承诺情况进行日常监管。
  扶,帮助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指导企业改善环境,更新设备、完善制度,同时,利用名牌、地理标志等措施,扶持好产品、好企业的发展。
  做到“三个一批”,即扶持宣传一批产品质量长期稳定、监督抽查连续合格、信誉度好、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名优企业;关闭曝光一批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分子。
  建,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体系。落实食品辖区监管责任制和质量安全“两书”制度,向食品企业发放“食品质量安全告知书”,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积极创新对食品监督员、食品协管员、食品信息员的聘用、使用和管理方式。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体系责任,形成较为严谨的监管链条。
  目前,全县201家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取得QS认证,食品加工小作坊全部签署了食品安全承诺书。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齐全并与国家标准一致的静海县食品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流通领域长效监管机制

  据天津市工商局静海分局负责人介绍,为保证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县成立了分局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成员涉及12个科室和11个工商所,在组织、人员、措施、制度等方面为搞好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在红盾网开辟《消费警示》专栏,及时转载食品监测信息。在县域部分大型超市、商场张贴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材料和食品消费警示,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该县根据实际情况,对食品经营户制定《食品经营者购销台账制度》、《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自查制度》、《食品经营者质量承诺制度》、《食品经营者协议准入制度》、《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四个统一”(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统一)和“四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和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达到“四高”目标,即:建设高素质队伍,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达到高质量服务。对企业经营资质、进货检验、食品质量、包装标志、商品广告、市场开办者责任等六个方面进行严格巡查,将监管关口前移,增强监管的主动性、前瞻性和防范性。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食品经营连锁店工程,开展农村食品超市集中统一配送工作,在所有乡镇均建立了食品经营连锁店。推行经销企业和个体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落实市场巡查、监督检查和例行监督制度,通过查“三证”、验“三期”、清“三无”,对不合格食品进行退市、召回、销毁和公布。

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据静海县卫生局负责人介绍,静海县城及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共有各类餐饮单位704户,学校食堂29个,大型集贸市场20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其中尤以中、小、散型餐饮单位居多,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该县结合实际与特点,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体系”的食品监管机制,加强对学校、机关、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领域卫生监管,实施“绿色餐桌工程”,积极推进餐饮业的量化分级管理,把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作为重点,结合卫生许可证发放,严格落实《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要求。
  目前,全县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达80%,学校食堂达100%。通过对全县早、夜市及饮食摊点的集中整治及对农村餐饮店卫生的监督检查,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重要节庆日聚餐备案率和留样率达到100%,有效地规范和净化了城乡食品消费市场。
  该县还建立食品经营主体准入、食品市场巡查、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和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5项制度,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户建立和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自检制度。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对辖区划段,分片包干,把食品安全监管、市场专项整治任务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实行棋格化管理。

服务与监管相结合严把出口食品质量关

  据静海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人介绍,静海地区共有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34家,出口商品涉及肠衣、蜂蜜、腌渍菜、瓜子、醋、脱水蔬菜等近50种,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面对国外对食品卫生安全标准高、技术壁垒多等情况,静海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了出口产品质量,让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对申请企业,统一评审尺度,严把准入条件,严守评审标准,条件成熟一个评审一个,不达标的坚决不通过。针对静海地区部分食品、农产品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卫生质量体系不能持续有效运行等问题,该局采取集中培训和有针对性指导等办法,帮助企业修订、规范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传授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经验,对出口肠衣、蜂蜜、腌渍菜等30余家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到企业现场,从车间布局、工艺流程,到厂区环境、设施卫生要求、细节的监控,逐项讲解。
  该局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查、治、管,又引导和帮扶,正确处理好“把关”和“服务”的关系,全方位服务企业。目前,静海地区获证企业占天津地区第一批发证数量的45%,并且取得天津地区第一张腌渍菜卫生注册证书。 

发挥政府抓手作用推进示范县建设

  据天津市食药监管局静海分局负责人介绍,该分局发挥县食安委办公室“抓手”作用,积极协调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
  围绕示范县的10项主要目标要求,先后出台了《静海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静海县食品安全协管员工作职责》、《静海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综合评价标准》等相关文件,协调县财政,每年划拨一定的食品安全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宣传等工作。
  根据静海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点多线长,一些假劣、过期的食品流动较为活跃的现状,该分局将监管重心向乡镇移动,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小餐馆、小食品店、流动餐厅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和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分别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状,明确职能和责任人,全县18个乡镇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全部由主管副乡镇长担任,384个村街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均由村街书记或主任担任。抓住“三个环节”,严把“五道关口”,实施“无缝监管”。积极运作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管组织网络,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不留角”纵横交织的监管格局。
  奥运期间,该县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百日迎奥运”食品安全大检查活动,确保辖区奥运期间未出现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县食安办在第一时间全面安排部署应急处置工作,督促各食品经营企业将“问题奶粉”及时下架。
  县食安办还在全县范围内发放《食品安全监督投诉举报电话卡》20余万张,做到了每个家庭一张,覆盖率达到100%。
  袁景生最后说,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是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一项幸福工程。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作为提升县域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有效载体。食品安全示范县是静海县的“地方名片”,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保持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手段。全县将以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为起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为全面提升县域食品安全工作而努力。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乐都县全力推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下一篇文章:淮北市两基地被命名为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