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安全示范 >> 浏览文章
宾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11日    关注度:     【字体:
    宾县位于哈尔滨市东部,行政区划5乡12镇,14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6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自然概貌为“五山半水四分半田”,全县幅员面积384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2万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13 .4亿斤,黄牛饲养量为40.1 万头,生猪饲养量57.2 万头,家禽饲养量900万只。
  近年来,我们按照“以建设哈尔滨中等规模卫星城为目标,以富民强县为根本目的,做大做强开发区,建设新兴工业城;提档升级旅游业,建好东郊大花园;调强扶壮绿优特,建成农牧产品大基地,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稳定方针,确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3.07亿元。已经步入全省十强县行列。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县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华龙面业、宾西牛业等新兴食品工业为龙头,以县内传统粮油、制酒为补充的食品加工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餐饮消费的企业总数达1315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276家(其中小作坊244家),从事食品批发、零售的食品经营企业714 家;各种规模的餐饮企业335家,学校食堂39家;牲畜定点屠宰场所19家。随着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我县全面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县政府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监管措施,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目标完成情况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县紧紧围绕创建工作重点和预期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的10项预期目标逐步得到落实。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04年9月成立了宾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2007年2月又将教育局和17乡镇增补为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同时,各乡镇建立了乡镇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出台制定了委员会及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和各项制度,落实了工作目标责任考评机制。143个行政村于10月上旬成立了村级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县政府对县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乡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达到100%。日前,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我县正在筹建县食品安全监督员协会,聘请一位县处级老干部为协会会长,一位科级干部为秘书长,协会下设三个分会:食品生产安全监督分会,食品流通安全监督分会,餐饮安全监督分会。
  ——农业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控制,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逐步得到提升。全面开展了种植业、养殖业投入品批发市场的监管,严查种子、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杜绝了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行为。在养殖环节上,我们充分发挥乡镇畜牧发展中心和村级防疫员的作用,在严格按照动物防疫程序实施免疫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养殖档案和免疫记录,2007年8月份全县各村又实行了外购生猪日报告制度。同时,每个乡镇都已经开始培育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生产加工行为得到全面规范。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坚决打击了无证照生产的黑窝点,地产食品抽检合格率现已达到87%以上。目前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44家,全部建立了质量档案。对全县的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建立了数据分析档案,占总量的98%,监管部门与185家小作坊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生猪定点屠宰率已经达到100%。加强对屠宰行业管理,建立一整套宰、贩、售网络管理档案,提高了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和防控能力。实行了“两章两证”制度,严格了检疫,规范了定点屠宰和上市肉品的经营行为。坚持定期检查和夜间巡查检查制度,加大了打击力度,震慑了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县城内定点屠宰率实现了100%。县城内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确保了广大群众吃上放心肉。
  ——流通环节特别是农村集市食品销售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县工商局、经济局已经在各乡镇的街面和50%的行政村建立起了“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40%的食品经营企业实现了统一配送。
  ——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2%,学校食堂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始起步,目前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分析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已对县城内113家餐饮单位进行了量化打分分级。卫生局与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制定《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推进县城内中小学校食堂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农村红白喜事等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80%以上。  
  ——在食品生产经营消费单位推行了建立进货记录、购销台账、票证索票制度。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分别强化了索证索票的监督管理。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做到食品安全质量追根溯源。
  ——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得到初步整合,检测计划和信息发布实现统一。制定出台了检测计划和检测信息发布制度,县卫生局、质检局、工商局等部门按季度定期向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报送检测信息。2007年9月12日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了一次信息发布。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现已在生产加工、流通经营、餐饮消费3个环节近10个行业45家企业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建立了《经营档案》和《信用档案》。 2007年6月22日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县政府副县长、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尹承云就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企业代表向全县食品企业发出食品安全诚信倡议,各环节企业代表向社会做出食品安全信用承诺。10月下旬,三个环节的主要监管的职能部门开始分别对本环节的试点企业进行自查验收,验收结果报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在11月中旬组织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试点单位进行年度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企业颁发诚信企业等级牌。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宾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各乡镇、各部门也制定出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救援领导组织,建立了覆盖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应急网络。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为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我县在县电视台开辟了《食药导航》专栏,出版了《宾县食药导航报》,实现了通过电视台进行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统一发布。2007年9月上旬,全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9•15”开展了食品食品安全大型宣传活动。形成了以电视宣传为主线,以宣传板、宣传单、标语口号等形式为辅助的宣传格局。开展了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宣传活动,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宾县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刻领会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的重大意义,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推进实施。为确保创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并制定了《宾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实施方案》。要求全县上下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抓住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这张王牌,掌握我县食品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让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成为我县食品的一大招牌,打造品牌、树立名牌引导我县食品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二)强化领导 健全机制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局长为成员的宾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宾县关于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目标的责任分工》和《宾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十项创建工作目标的责任分工表》,由主管县长尹承云与各部门一把手签订了《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责任状》。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层层落实了责任,做到“责任、目标、任务”三明确,“组织、措施、人员”三到位,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针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的实际,建立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同时,为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县政府及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先后制定了《宾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部门责任制》、《宾县食品监管部门责任追究制度》、《宾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宾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信息联络报告制度》、《宾县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规章制度,初步形成比较完善且操作性较强的食品安全制度体系,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机制保证。
  (三)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
  县委县政府和各部门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状,将十项目标进行分解,下发了《关于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目标的责任分工》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十项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量化工作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工作到人头,强化责任追究。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根据“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加大食品污染源头整治的力度。按照“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工作推进机制,工商、卫生、技术监督、农委、畜牧等部门在开展集中联合专项整治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突出重点,不断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形成食品执法合力,净化食品市场。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实际创新监管机制,有效发挥三项职能作用,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部门,对全县的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加工企业、经营企业及餐饮企业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进行了监督检查。同时,县财政加大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开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四)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召开会议、教育培训等方式确保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深入人心,努力做到全县人民都能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树立起以创建成功为荣、以创建失败为耻的意识,发动各职能部门和各食品企业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悬挂过街横幅、出动宣传车等方式营造出浓烈的全民发动、全民创建的氛围。为让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2007年9月3日至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宾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着重对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印发6000张题为“热烈祝贺宾县被确定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单位”的示范县宣传单,在县城的主要街道张贴标语口号。9月5日在县政府门前举行了示范县建设启动仪式,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副县长尹承云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食品企业及全县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要形成全县总动员,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县强大的舆论氛围。同时、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与县电视台于2007年年初联合开办了《食药导航》栏目,两周一期,播报食品安全常识,监管动态、信息。各成员单位轮流主办。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9月12日在县电视台新闻演播室举办了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发布会,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尹德富主持发布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经济局、畜牧局等部门的主管领导先后对本部门的监测信息进行了发布,开办了《宾县食药导航报》,现已出版了两期。
  (五)督办检查,跟踪问效。
  一是加强督办检查。建立了“月汇报、季督查”制度。每半月听取各相关部门专项整治行动情况汇报,对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和督促检查,及时反馈工作情况。
  二是强化问题整改。对于在督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我县实行限期整改制,由县政府责成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小组,对存在问题的相关部门下发督办函,明确整改标准,限定整改时限,并对问题整改工作实行全程督导,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对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制定出台了奖惩意见,把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推进落实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出现问题的严格追究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通过制度和机制制约,有效地促进了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前段,我县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中做了不少工作,但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散、乱、小。从事的生产加工项目多为简单的手工作坊。食品经营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没能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餐饮企业分级量化管理工作进展缓慢。食品检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
  下步,我们要认真学习兄弟地区的经验,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上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宣传,在全县形成食品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举全县之力加以推进。
  二是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行动快捷,步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努力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社会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规范化应急措施进行救援处理。
  四是调动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监督,有效堵塞漏洞。
我们有决心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确保我县如期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名副其实的食品安全示范县。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惠安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标准
下一篇文章:玉环县完善五大体系积极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