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昌县在推进现代农业蔬菜万亩示范区建设工作中,采用五个强化的措施,启动建设驷马—双鹿、江口—坦溪、元山—灵山3个万亩绿色生态商品蔬菜示范区,发展春季早市商品蔬菜3.2万亩。在核心的示范区内建设蔬菜大棚136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10栋,智能育苗温室2座,育商品苗1100万株,建食用菌基地1100亩,示范区农户可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强化经营主体。一是引进了成都翼展、鑫磐科技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产业。成都翼展公司首期投资3500万元,在元山镇中岭村租赁土地3000亩,建成球形智能温室1栋,连栋大棚6个、4480平方米,单栋大棚103个、24720平方米,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带动元山、灵山等乡镇种植特色蔬菜2万亩。二是培育了阳升、天和、全禾、伟凯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3个乡镇、20多个村规模发展无公害商品蔬菜1万亩,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8个。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大户,示范带动2560户农户。
二、强化产业经营。坚持走“合作社+基地+农户+工厂+超市”的产加销产业化发展路子,申报注册了“巴山青”、“欧菜园”等蔬菜品牌,生产经营实行“六统一”:统一育种供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订单销售,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与县内外超市签订直销协议,通过订单方式,在巴中、达州、平昌等地的超市设置专柜销售;坦溪民兴村、元山镇中岭村、长岗村等地100多个蔬菜种植大户向摩尔、大众、多又好等超市直供产品,实现了农商共赢,推进了产业化经营。
三、强化土地集约。县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重点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示范区内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户承包地以每亩500-700元的标准流转给业主,然后农民以务工形式参与生产基地建设;部分农户直接以土地入股,参与基地生产经营。如阳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50亩,每亩实现产值1.4万元,农户入股每股分红1200元,同时解决了300多人就业。全县共规模流转土地1.25万亩,就地转移3000名农村劳动力到基地务工。
四、强化科技创新。一是加强与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科研院所合作。二是把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整合到产业链上。平昌县蔬菜站抽调了全部的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区、分段挂包蹲点、绩效考核机制,将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到人。三是实施科技人员入社参股。推广新品种、展示新技术、集中展示紫色蔬菜、马铃薯、黑大豆等新品种,示范推广智能化育苗、设施化栽培、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新机具。
五、强化项目整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意见》,把财政、农业、国土、水利、交通、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管理,有机整合,打捆使用,实行基地建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项目资金就安排到哪里,对水、电、路、设施(大棚)等产业要素优先建设,助推园区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今年以来,已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800万元。